快捷搜索:

“我该不该去摆地摊”:如何找到真正适合自己

最近,“地摊经济”这个词彻底火了,各大公众号不约而同地推送了多篇关于“地摊经济”的文章,微信群里流传着《城市摆摊秘籍》,数位小伙伴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行动力最强的小姐妹已经考察了两趟我们当地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现在正忙着装饰自己的“移动摊位”——后备箱。

一夜之间,仿佛所有人都开始讨论“地摊经济”。

大概是连续数月的经济压力笼罩太久,充满了烟火气息的“地摊经济”一出现,给雾霾之中的人们点亮了一点希望。

所以不管是真心想参与摆地摊的人,还是嘴上热闹热闹的人,大家都希望这一方式能为笼罩在心头的经济压力带来一些改变。

但是,我们不妨先问问自己,我适不适合摆摊?

每一次的流行事物出现时,我们都不妨先冷静地问问自己——

这个潮流,我适不适合跟风?

“我该不该去摆地摊”:如何找到真正适合自己

你的性格适合摆摊吗?

前几天和朋友吃饭,席间一位朋友和我们讲了自己去年春节卖花的故事。

去年春节前夕,他和媳妇儿开车回老家,路过一个花市。

当时快过情人节了,两人合计了一下,决定买一后备箱鲜花,回老家卖掉。

花市的玫瑰2元一支,两人修剪包装好,在老家市中心广场卖15元一支,一天下来赚了接近2000元。

本来开开心心准备收摊,不想遇到了以前一起读高中的老同学。

闲聊了几句,同学半是惊讶半是调侃地说,听说你在大城市混的很有出息,没想到怎么在这摆地摊卖花了?

朋友很是哭笑不得,连忙解释说是来体验生活。

同学却不信,让他不要不好意思,又说卖花天天日晒雨淋的,这样吧,我买两支赞助一下,给你一百块不用找了。

这下朋友和媳妇儿都很尴尬,应付了几句连忙走了。

第二天,没有卖完的花,媳妇儿说什么都不愿再去卖了。

我想了想,如果换作是我,估计也会觉得尴尬,甚至以后路过卖花的广场都会绕道走。

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和几个同学去学校附近的商圈发传单,那里人来人往很容易遇到同学,所以只发了半天后来坚决不去了。

有的人天生心思敏感细腻,有的人则天生大大咧咧,两种性格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是适合的工作风格不同、领域不同。

“我该不该去摆地摊”:如何找到真正适合自己

“我该不该去摆地摊”:如何找到真正适合自己

这个副业能发挥你的优势吗?

现在,很多人都在发展自己的副业,无论是出于个人发展、个人兴趣,还是想改善经济状况,或者单纯想要熬过这一段寒冬,发展副业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虽然人人都知道“趋势”很重要,能抓住红利、抢占风口自然是好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流行的事物每个人都适合。

就像现在短视频爆火,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适合凑这个热闹。

让一个羞涩内向的人面对镜头,也许比让他写一篇学术论文还要令人头秃。

我最喜欢的时尚博主就多次说过,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写写写,虽然作为头部时尚博主,短视频的风口必须跟,但性格使她觉得写写写更能带给她快乐。

又如我很喜欢逛的豆瓣抠门小组,组里有很多高人,但也不乏一些小白,看见大家都在讨论股票/基金就赶紧上车,跌了几天扛不住了又匆忙下车,追涨杀跌,如此反复。

面对潮流/红利/风口,能抵挡住诱惑,选择我们自己擅长的,需要定力。

这种定力,来源于对自己的清楚认知。

不妨思考三个问题——

我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

我有什么样的优势?

我怎样将我的优势运用到我的工作/副业中去?


发现优势,找到我们擅长的,而不是看见流行什么就跟风什么。

没有人想一辈子只做一份入门级的工作,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不断进步。

以下这些方法,既可以帮助你识别自己的优势,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副业,也可以改善工作中的职业倦怠感,增加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我该不该去摆地摊”:如何找到真正适合自己

“我该不该去摆地摊”:如何找到真正适合自己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副业

1.我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

一提到性格,我们首先会想到外向和内向,这是性格外在表现的最明显差异。

但实际上,性格的差异远不止这些。

100多年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总结前人的观点,形成了一套“人格类型”的分类方法。

他把人的性格初步分为八种类型,他认为人类的性格除了外向和内向之分,还在认知与判断事物上有区别。

比如走在一条陌生的街道上,有人喜欢依靠直觉,左拐右拐去寻找目的地;有人喜欢运用感官思维,依靠面包坊、车站来记录;有人则喜欢理性思维,直接打开导航搜寻路线。

不同的倾向性和判断感知方式,造就了不同性格的人,形成了不同的做事风格,适合的职业也相应不同。

如果你对自己的性格认知还不够明确,现在网上有很多性格测试,不妨选一两套做做看,增加对自己的了解。


2. 我有什么样的优势?

英国作者卡罗琳·韦布在《七堂思维成长课:精英群体的行为习惯》中提出了三个帮助识别优势的方法:

1.分析过往令你特别满意的成功案例,不论大小。集中精力于那些突出的个人胜利,这些个人的高光时刻会让你产生“希望每天都有这种感觉”,或者“太高兴了,都不觉得这是在工作”的积极想法。

2.回想工作场合之外经历的高光时刻,可能是顺利解决了家里的某个困难,或成功组织了一场社区活动,针对每个案例,可以写下:

当时你具体做了什么、说了和想了什么,帮助你取得了成功?

是哪些个人才能和品质让你做了、说了和想了那些事情?(这就是你的优势)


3.征求一些信任的人的看法,比如同事、朋友、家人。解释清楚你是想更透彻地了解自己的个人优势。请他们举出一两个让你看上去充满热情或特别令人钦佩的具体事例,问问他们从中能看出你的哪些标志性优势。

在定义你的优势时,不要只说“我擅长沟通”,要进一步深挖令你擅长沟通的真正优势,可能是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可能是高超的语言掌控力,可能是思维敏捷,也可能是你的坦率开放的态度总能赢得人心。

3.怎样将我的优势运用到我的工作/主业/副业中去?

这里有两个方法:

1)在处理手头的工作任务过程中发挥优势。

比如,如果你知道自己擅长在混乱中找到条理,就可以思考运用这项才能帮助自己和同事把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事情上。如果你有很强的社交智慧,你可以思考为手头的任务寻求一些支持者。

2)利用优势帮助你迎接新挑战。

承担新任务时,我们通常有很多东西要学,也会面临很多不熟悉的情况,这时依靠已知的擅长的事情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找到切入点迎接新挑战。

比如,面对第一次给董事会做演讲,如果你很擅长从复杂数据中挖掘见解,就可以从一条惊人的事实出发,围绕它展开演讲。如果你喜欢结识陌生人,可以去研究每个董事会成员的兴趣所在,这样开会时你就能直接和他们对话。

最后,为了保持效果,你需要在做出任何努力后都要犒劳自己,比如休息一下,吃点零食,和朋友聊聊天,但作者最推荐的,是花几分钟回味一下胜利的果实,并用笔记下来,这些行动能为你大脑的奖励系统提供养料,同时强化你学到的经验。

“我该不该去摆地摊”:如何找到真正适合自己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我们要积极努力地生活,但也不必因为同辈的成就而质疑自己的能力。

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才能一直开开心心地努力下去。

本文首发于:90后进化论

作者:葱半仙儿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