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学术周主题研讨会 探讨北
12月9日下午,为促进北京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开发北京城市潜在文化资源,服务北京中心工作,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举办“北京中轴线文脉影像化传承与传播”主题研讨会。来自创作、学术、科研一线的知名专家学者讨围绕北京中轴线文脉传承与传播,进行了多艺术形式智慧碰撞思想交集,全媒体平台传播共建协力创作的深度探讨。本次活动并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北京史研究会的支持。
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设立于北京电影学院,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北京市教委联合批准成立,是北京市首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市近年来重要建设工作和文化热点,如何围绕其进行影像化传承与传播,是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从自身职责出发,把握和聚焦具有高度现实意义的科研课题。
十余位知名学者、行业专家倾情参与了此次会议,其中包括:北京电影学院副书记、副校长、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胡智锋教授;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吴冠平教授;北京学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史研究会会长李建平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先生;国家一级导演、三十二届科教纪录片金鸡奖获得者邹伟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教授;蓝白红影业创始人、原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项目部主任周亚平先生;著名导演、制片人胡波先生;北京演艺集团总经理助理、北京歌剧舞剧院董事长董宁女士;三多堂传媒创始人董事长高晓蒙先生;北京首寰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文创产业开发总监王鹏;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滔滔等。
研讨会由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秘书长、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书记王昱华主持进行,各位出席嘉宾纷纷围绕北京中轴线文脉的影像传承与传播建言献策,探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历史文脉与当代价值。
中轴文化与城市名片的建设
北京电影学院副书记、副校长、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胡智锋教授首先发言。胡智锋教授放眼国际提纲挈领地为会议开辟出了几条路径。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讲,文化强国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的一个新战略。我们必须重视北京城市的文化建设工作;其次,结合当今媒介环境,电影电视,包括网络视频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已经看到了市场化的风向与契机,影视要有努力成为国家支柱产业的理想和担当。第三是科技的发展是影像发展的另一时代背景。我们必须在行动上主动贴合时代,第一是党和国家和北京发展的需要,第二是影像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三让影像要服务于人民生活包括城市发展方方面面。他并从市场化、国际化、主流化、功能化四个维度提出了影像在当下发展的方向。
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吴冠平教授谈到,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不仅是哲社办重要的研究基地,同时也是北京电影学院第一个市级的研究基地,秉承服务北京的宗旨。基地今年的学术活动在目标上更清晰,视野上更开阔,今天看到来了这么多资深艺术大家理论大家,凝聚新的研究者,这个是最宝贵的,可能未来会为研究基地带来更多、更丰富、更有意思的成果,广接影视行业科研前沿,助力北京影视高地建设发展。
北京学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史研究会会长李建平教授,从历史线索的角度,详细生动地梳理了“中轴线”以及“北京文脉”流变与传承。李建平教授认为现在我们需要的就是做好中轴线的文化挖掘、文化展示工作、申遗工作,基地做这个中轴线的选题非常及时非常好。他提出习总书记对中轴线有两句话:第一,中轴线是中华文明渊源流畅的伟大见证;第二,中轴线是一张“金名片”,怎么推出去是十分重要的,发挥电影学院年轻学生优势做小视频、文化的制作,全面把中轴线的文化讲给世界, 加大中轴线的宣传力度,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带来两天前出版的新著《北京传》,结合自身潜心积累素材二十年,今年初集中精力完成《北京传》写作的感受,从文学角度谈起,近几年在文学界兴起了一种给城市写传记的写作热潮,不同于地方志的写法,新时代的城市纪传应当找到文学的写法,这同样也给影像创作为城市记录以启发,用更丰富的文法技法来呈现我们伟大的北京历史文化、当代文化。他结合《智慧北京》一章认为面向未来影像能呈现的空间更大。
知名导演、制片人胡波先生根据担任冬奥会宣传监制的经历有感而发,百年内在一个城举办奥运会和冬奥会,也是申遗的重要元素。谈及在人民大学担任人文奥运中心副主任时,曾提出过“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和“文化奥运”,一句话总结就是“人文奥运,化成天下”,这其中的“化”就是“文化”。北京中轴线地位是全球的、世界的。2022年是个契机,如果按照原来的计划没有疫情,全世界大概将近五千万到一亿游客可以到中国来看冬奥,这也是中国时代性的复兴。中轴线文脉的文化价值开发,基地应该专门做一个奥运影像研究。
三多堂传媒创始人董事长高晓蒙认为北京中轴线上值得开发、开掘的文化遗产非常之多,为北京城市的纪录影像提供了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三多堂从2006年《大国崛起》开始,创作了一系列家国题材包括北京题材纪录片,谈到当年观看安东尼奥尼导演的纪实影片《中国》时的感受,并由此受到启发,发动创作一线资源,于前年拍摄了一个新的纪录片名字就叫《从中国到中国》。影片把安东尼奥尼他们一些过去六七十年代拍摄的中国影像和今天的中国影像进行了对比,又请了一批外国电影友人重走他们当年拍摄的地方,重访这些人。影片在海外取得了热烈反响。让全世界看到今天的中国、现在的中国。
中轴产业与资源聚集
蓝白红影业的创始人、原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项目部主任周亚平从人民喜闻乐见的电视剧艺术出发,谈及北京老百姓的生活成长环境在电视剧中的影像呈现,去年的剧集《热爱》其实就是讲的曾生活在中轴线而今面临变迁的北京人家故事。周亚平谈到,中轴线文脉的人文意义非同一般,任何艺术创作最终的落点都是“人”,我们在座的多是“新北京人”,创作者需要契合到对切实感受对具体人物的观察,未来才可能做一些真正能够引起大众共鸣的产品。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才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好作品,拍摄好这样的京味儿电视剧也十分重要。
北京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教授讲从学术角度发言,以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为切入点,结合天人合一、多元一体、天下为公、中正安和、厚德邃生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阐释。强调中轴线背后所承载的是一种生生之德,致中和而赞化育,安所守位方能邃深。生生之德都要邃深,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恰当位置。一个民族也好、一个人也好,能生存下去的原因在于有道。生而有道,而这个道的展示就体现在中轴线当中,如果想领悟这个道,悉请各位走进中轴线。
国家一级导演邹伟认为本次议题的探讨对从事科学纪录片选题方向上特别有启发,因为科教电影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他分享到自己曾获金鸡奖的影片《绿色长城》,该片将自然科学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并加入了绿色与文明之间的联系。谈及中轴线奥森公园也在其中,有一个重要功能是生态海绵。同样要讲绿色精神讲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轴线不光是北京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张名片。青年学生可以通过短视频,把影像的中轴线故事讲好。
北京演艺集团总经理助理、北京歌剧舞剧院董事长董宁主要从北京市角度出发,谈到北京演艺集团作为北京市文化旗舰单位,以中轴为主题创作了专场民乐演出。从宏观的角度上考虑,科学高效发挥好中轴线文化资金作用,绝不能忽视线上的宣传影响力,把建筑的活力和生命力激发展现出来,让北京中轴线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占位在世界上发挥更大影响力。
北京首寰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文创产业开发总监王鹏结合自身企业经验谈及未来发展策略。王鹏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不停的创新带动流量增流,给大家不断带来新的体验以及新鲜的东西,真正吸引线下流量,打破现在博物馆、电影院等等传统的观影消费模式。通过合作机制创新,中轴线文化的体验值得推广。
王昱华老师最后代表基地感谢各位专家用短暂的半天、贡献出这么多宝贵的思想,各位专家学者从文学、戏剧、音乐、纪录片、剧集等丰富的视角出发,聚焦北京中轴线文脉影像化传承传播,真正实现了学术周初衷,致力服务北京中心工作,努力达成创作上有思想、学术上有思考、服务上有思路。既做到高占位,又放下身段立足细微,是一次务实高效的学术碰撞和交流。
本次研讨会通过多点位多形式多创作的广度的触及,紧紧围绕北京中轴文脉主题,与会专家以情怀的深切、思想的高度与鲜活的温度,以对党和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对北京文化之都建设建设的深度聚焦进行了充分交流,专家们一致认为做好北京中轴线文脉影像化传承与传播对于当下乃至未来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只有真正打造深挖中轴线这口文化富矿,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亲近文化遗产、主动体验并参与北京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切实推进北京城市的影视文化发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