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从“观”字出发,品味解读老子《道德经》中的

最近重温了老子的《道德经》,再次感慨短短五千余字,却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之道、哲学意蕴、美学思想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白岩松曾说:“《道德经》是我生命中的一本大书!”可能于很多人而言,这本书都是贯穿生命始终的人生之书,需要我们一辈子去认识研读。

从“观”字出发,品味解读老子《道德经》中的

看了关于老子美学的相关书籍,发现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观”一词,观并非简单的观察,而是非同一般的洞见,“观”中蕴含着丰富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审美论的思想内容。

于是,想要拈出一个“观”字,体察老子《道德经》中“观”字的文化内涵、审美要求以及对现世的生命意义与审美价值,旨在“观”中反思当下我们人类的生存活动,为人类追求一种精神自由的生存境界而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从“观”字出发,品味解读老子《道德经》中的

从“观”字出发,品味解读老子《道德经》中的

《道德经》中“观”的释义

“观”一词,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观,谛视也。从见雚声。”《广雅·释诂一》曰:“观,视也。”

在古文字学的相关研究中,“雚”即为“观”的本义,而“雚”像猫头鹰之形,而猫头鹰的眼睛能够洞穿黑夜。

古人认为猫头鹰的眼睛很神奇,代表着对于未知领域的或者神秘境域的探求,而这种“观”是非同一般的洞见,不仅具有“视”“见”的动作,还具有与视觉相关但是超越视觉的意义内容。

初步统计,《道德经》中“观”,上篇《道经》中出现过四次,分别在第一章、第十六章、二十六章;下篇《德经》中“观”出现在五十四章。

首先,“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常有,欲以观其徼”(《第一章》)提到妙徼双“观”,即是从无中观照道的奥妙;从有中观照道的端倪,通过观照“有”和“无”达到对道的体悟,指明了“观”是体认道的一种方式

接着“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十六章》)在此提到“观”的内容。中国哲人总讲,变化的规律就是“常”,其实就是反复,一切都是依循反复的规律变化。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第二十六章》)中的“观”,指台观楼阁,指代华丽的生活,在此作为名词使用,暂不在审美范围内讨论,但此处提及到“荣观”,作者讲述了“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道理,实则暗示了“观”的主体要求,即不可浮躁,需做到玄览虚静。

从“观”字出发,品味解读老子《道德经》中的

在下篇《德经》中,进一步强调了“观”的方式,“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实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道之行。

老子所言的“观”其实是体察“道”的一种方式,也是以“道”为核心的思想观念。“道”本作为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核心范畴,也是最高范畴,而“道”的获取必然通过“观”这样的途径。

老子认为,万物生长有自己的“道”可循,不可因为人为的因素而非法占有,要“观”其道而行。

同样在四十七章中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更是强调要内观内省、顺道观物,并通过体察万物达而得“道”的至高境界。

“观”来源于我们的视觉,又在我们的感知体验中不断丰富充实,并关注主体的精神状态和活跃性以及客体的整体灵活性。

因此,在审美范围内,“观”即是审美观照,是一种活动性范畴,也是过程性范畴。

从“观”字出发,品味解读老子《道德经》中的

从“观”字出发,品味解读老子《道德经》中的

《道德经》中“观”的审美要求

“道”先于天地而生,“道”又可以生成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又是“有”和“无”的统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

“道”虽然玄虚,但是通过做到妙徼双观,就可把握“道”。

而如何进行这样的观道悟道的过程,则需要正确处理好主客体之间也即物我之间的关系,通过“外观”与“内观”最终达到“观有”与“观无”的合一。

审美客体的整体性和灵活性

在“观”这种审美观照体验中,审美客体即是世间万事万物,这种物首先具有整体性是“道”统领下的万事万物。

《周易·系辞下》中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主体在观照天地万物之时,通过鸟兽虫鱼、八卦群像来悟得神明之理,体察万物之情。

万事万物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的启蒙源,而一切“无”之道理都需要通过“有”的观察体悟才能够得到。

其次,这种审美客体又具有灵活性,而这种灵活性从何而来?

首先审美方式上可以将“观”分为静观和流观,流观即是一种对世间万物动态的把握过程,是在动态的无限时空中的审美观照。

因此,“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在观察万事万物时,揣摩道的规律之时,要以动态的,仰观俯察的方式进行。

从“观”字出发,品味解读老子《道德经》中的

审美主体需达到虚静状态

“老子认为,要认识‘道’也要用观。提出”致虚极,宁静笃”,强调主体进入涤除玄览的虚静状态,是我们在“观”物时需要做到的。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观”的主体不仅仅是尊者,而是一切想要识道之人,即“古之善为道者”皆可通过“致虚极,守静笃”而寻道。

画论中宗炳在《画山水序》的提到的“澄怀味象”,其中的“澄怀”就是通过一种主体虚静的状态,最终敞开了人与万物间的神秘通道。

“观”不仅仅是视听感官的感知,更多是和知觉能力的心相连,观照是审美主体以充满情韵的眼光和超越逻辑思维的智慧,来看待对象物,通过主体的虚静而最终达到心灵的彻悟。

除此之外,在《老子·十五章》中提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除了虚静,还有善为“道”之人的崇高的品质、主体修养的不断提高、赤子澄明之心也是老子重视的。

从“观”字出发,品味解读老子《道德经》中的

审美观照就是审美主客体相统一的一种活动

宋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中曾提出了“妙观逸想”, 从佛禅观照的角度揭示了“观”的特性,揭示了观照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即主客一体、情景互融的物我观,是老子《道德经》中传达的一种审美要求和发生发展的条件。

从“观”字出发,品味解读老子《道德经》中的

《老子》中“观”的生命意义与审美价值

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曾提出很多“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人人皆知的理论,但千百年来人们却对他的理论有所误解。

他所期望的其实是:人们的行为取法于道的自然性和与自发性,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尽可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之后顺其自然,更希望人们扬弃奢侈糜烂的生活而回到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

而这些都是他的理论中所指向的生命价值和人生境界。

“观”其实也是一种境界,美学意义上的“观”也即审美观照,这样的审美观照方式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认宇宙进行审美表达的特质。

因此,在“观”中有着老子对生命意义与美学价值的揭示和思考。

从“观”字出发,品味解读老子《道德经》中的

① 蓄势待发的生命创造美

老子曾提到了“无”和“有”的问题,无中深藏着的是虚,虚即是有着无穷的创造因子,蕴含着待发的生命创造精神。

在第二章中,老子提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里的‘生’‘为’‘功成’等皆是告诫人们在消除占有冲动的同时发挥自身创造力和能动性,努力工作成就伟大的事业,为社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再选择顺其自然。

也在暗示人们要在机遇中不断推求致知,发挥自身的创造因子,尽其所能的寻求生命之本真,精神之绚烂。

在第九章中,老子言“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告诫世人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此种行为应当适可而止。

功成之时,不可贪慕成果,不要尸位其间,要收敛意欲,含藏动力。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需要积蓄力量,创造动力。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因为很多事情功利的事情而分心,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中,我们会把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老子哲学启示我们在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不能把自己的意欲摆在前面,创造自身的力量时尽可能照顾大局成就自己时,也要成就他人的幸福生活,因而,无私能成其私。


从“观”字出发,品味解读老子《道德经》中的

②理性与感性交融的生命本真美

老子第一章中提到了“有”“无”需要通过“妙徼双观”而达到道,而感性的观可以观道之“有”,理性的观可以得道之“无”

因此,“观”在中国哲学思维中是感性的, 又是理性的。

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对万事万物的整体性把握, 更能把握到事物的美的本质,是融感性理性为一体的。

中国美学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注重情感抒发,更注重交感体验,感性直观的表达,同时中国的“观”是倾向于向内心世界复归。

在老子《道德经》中,更多是一种超越感性层面向理性的飞跃。“道”即是统领的规律之道,是治国理政的政治之道,更是个人修行的准则之道,皆是以理为核心的阐述和暗示。

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世界从来都不是立于我们面前让我们观看的对象,它从来就是诞生与死亡、祝福与亵渎,从而使我们进入存在的路径。”

其中体现的就是一种心物交感“观”,世间万物的存在之真理,不仅需要诗意感悟的体察,还需要在观看之后进入到理性层面才能领悟到最终的玄道。

“观”看似是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是审美主客体之间发生联系的重要的方式,但是它却在感性中渗透理性,在理性中寄予感性,融感性和理性于一体的审美途径,更是指向穿透世界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之下的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会的,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才能体会心物交感的生命之美。

从“观”字出发,品味解读老子《道德经》中的

③澄明敞亮的生命自由美

老子主张与世无争,追求虚静,这就是他所期待的主体所达到的精神境界,即是最简单的赤子之心,进入到澄明之境。

在第五章中,老子曾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他认为天地不偏不倚,顺其发展,圣人也无所偏爱,顺应自然,启示人们消除外在的强制性和干预性,寻求个人的精神自由。

王维的《终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的时空感

王勃的《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宇宙感

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人生感

这些都是诗人在“观”中所感所悟,都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观照中所获得的人生体验,进而得到敞亮的人生真理,实现精神自由。

现实生活中,达到心灵的自由才是进入最高的境界。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精神修养,在观照事物体察”道“中增长智慧,看到生命的真谛,实现精神的自由。

中国的审美观照更注重由观照而得的形而上学的境界,同时也注重对主体世界的返本归元,追求达到物我两忘的自由之境界。

就像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言的“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至高境界,也即是杜夫海纳所言“我在世界上,世界在我身上 ”的自由之大境界。

老子哲学的生命自由之境界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需要我们一生去探索。

从“观”字出发,品味解读老子《道德经》中的

结语

《道德经》是供我们一生研读的经典书籍,在这里只能就个人浅薄的观点谈谈皮毛般的见解。

市场经济时代视觉文化泛滥,一个人投入到世俗化的漩涡中,会逐渐产生自我疏离和心灵空虚的精神状态,会使得我们个人的审美观照停滞不前,我们也无暇审视内在心灵世界。

翻开老子的《道德经》,阅读一二便能够给我们以启迪,细品“观”之道更能够发人深省。

人自由的存在其实就是心灵与审美观照的对接,在审美观照中去显现人类生活中所遮蔽的生命本真。

只有这样,我们人才能在纷繁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感觉到豁然开朗,领悟生命的真谛和澄明的自由之境界。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