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请输入搜索词:WWW》|看行业怪象,热搜
“热搜”这个词现在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生活的一部分,似乎没看不看看热搜新闻,就觉得这一天与世界脱节。在这个流量为王的大数据时代,WWW. 既是一个时代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时代被桎梏的牢笼。
最近网络上各种热搜不断,不知道是应该感慨网络传播之迅速,还是感慨网络世界之混乱。每天在更新不断的热搜中吃瓜,却也被无数个瓜给砸中,毁了三观。
这让我想起了2019年曾经看过的一部韩剧《请输入搜索词:WWW》,这是一部围绕着“职场女性/网络热搜/网络暴力/权钱交易/数据篡改/职业道德”这几个关键字展开的电视剧。
这让我不禁回去想,每天出现的热搜究竟真的是我想看到的,还是别人想让我看到的?
电视剧第一集就一针见血的指向搜索引擎对数据造假,肆意篡改热搜这一社会现象。林秀晶饰演的女主所在的公司被指控:因涉嫌人为操纵正在为总统席位竞争的候选人负面消息而最终影响选举结果。女主被公司送去听证会。听证会上,女主指出:热搜是所有人的热搜,数据是大家创造的所以大家有权利看到数据的最终结果。
但热搜真的是所有人的热搜吗?
2020年5月12日一条“肖战超话教师天团”登上了热搜,直指前期一个粉丝作为老师带着小学生应援事件。并爆出超话里有各路老师自曝教师职业。于是各路稿件铺天盖地,指责老师追星会给青少年带来的不良影响。紧接着,粉丝后援会反黑,称其断章取义,被暴职业是因为之前说肖战粉丝都是小学生氪金,于是大家纷纷证明自己经济独立,有正当职业,并且在肖战超话中发布相关的学习资料。
接着网友们发现另一条热搜“肖战 教师天团”也登上了热搜。不禁让网友们脑子里冒出了许多问号?同一个事件的搜索热度会同时出现两个热搜吗?
买热搜买撞了,这到底是谁在运作这件事?热搜究竟是不是所有人搜索的结果?
舆论场难以理解的交易在电视剧中,女主承认,公司有篡改热搜关键词的行为,在一个热搜关键词出现之后,高层有黄金90秒撤热搜的时间。影响热搜的走向因素很多,一个热搜会不会撤销全看高层的落脚点。
钱权对于热搜的影响一定是存在的,舆论场中存在着太多我们难以理解的交易。热搜的初心就显得尤为重要,网民大众对于消息的判断也变得很重要。
且看现实中的各种热搜,各种负面新闻占据了大部分,尤其是明星网络红人。似乎总有种他人的痛苦就是我的快乐的感觉。像前两天的热搜:本来网络视频创作者papi酱决定小孩子跟父亲姓这只是个人家庭的选择,却被骂上了热搜。说一个独立女性的人设崩塌!并套上了藐视女权的高帽子。
所谓女权主义,我的理解是妇女解放,消除社会的性别歧视和差别对待。让妇女有选择并且可以自由选择,而并不是说选择跟随父亲姓就是向男权低头。papi酱代表了一部分独立女性的缩影,有学历,有独立思想,有自己的工作和收入来源,不会一味的依靠丈夫,这我是所理解的独立女性,而不仅仅只是冠个姓的问题。
这个被顶到第一的热搜,不禁会让人怀疑背后的用意,看了一些评论,似乎都是负面骂papi酱的。作为一个正常的普通人,我会觉得正常人看到这条热搜的想法应该是这难道不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吗?为什么出现这么多负面的评论,并登上热搜,这究竟是谁在炒作?各路营销号的转发,到底是不是类似于标题党一样的去博人眼球。
同样的事情存在于昨天“应援事件”的热搜中,我看到官微的报道,我所看到的意思是洞察到教育行业背后的乱象,以及如何进行未成年人教育和正确引导。这是个值得讨论和去关注的问题。
但这个事件发展到后来,却被营销号带上热搜的却是直接扣上了肖战粉丝的名头,不去讨论根本的问题,却把脏水泼到了肖战。
曾经有人骂说肖战占用公共资源,上了多少次热搜?可是我不禁想问,这些热搜究竟是本人想上的,粉丝想看到的?还是被某些人利用了热搜?
YES OR NO,这是一个问题。
无处不在的键盘侠和随时被网暴的众人网络世界复杂就在于,消息的真假难以判断,随时随地的一张图片或者一段视频都有可能是断章取义歪曲事实,而网民大众对信息的判断缺乏客观性的时候,网络暴力随时就可以毁掉一个人。
2018年的重庆公交坠江事故,一开始的报道指出事故系公交车避让一辆逆行的小轿车所致,小轿车司机为一女性。之后引发各路自媒体、大V转发评论,对“女司机”群起而攻之,并对当时的女司机进行人肉搜索和谩骂。但在几个小时之后警方发布的情况通报则显示,是公交车越过中心实线,撞上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后失控坠入江中。
央视评论员曾经这样评论:在事实未明朗之前,不妨多一些冷静等待;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我们要学会“有话好好说”,别随意给个体行为扣上群体“帽子”。“傲慢与偏见是孪生兄弟”,任何非理性判断,只会使事件偏离主题,让认知远离真相。希望涉事女司机没有看到网上谩骂。去除标签化思维,净化网络环境,你我都不是旁观者。
2020年2月“粪口传播=吃屎?”。某地政府部门的新闻发布会普及粪口传播的一句话,被人断章取义,最后被顶上热搜,对政府部门开骂,最后被证实是伪造新闻。
2020年4月“B站UP主“徐大sao”被指诈捐,被网暴后无限期停更”。事情的起因是因为疫情期间牺牲的李医生是徐大sao的粉丝,徐大sao制作了一个纪念李医生的鸡腿视频,并承诺所有视频收入捐赠。这本是好意,结果却被质疑诈捐,并有营销号开始炒作,最终网络暴力产生,一个朴实无华的农村小伙,宣布无限期停更视频。
而2020年2月27日以后的肖战,似乎就跟网络暴力脱不了干系。227事件没有回应,说躲在粉丝背后,骂他骂到诅咒家人。疫情稍微缓和之后,出了新歌《光点》又被指小学生氪金追星,不正确引导粉丝,粉丝的错就是他的错。出来发声了,又被指白莲花洗白。匿名捐钱,被指诈捐……
仿佛只要是肖战的粉丝,那都是脑子不太正常的。
每个群体或者每个行业都存在着极端主义者或者不太好的人。但以偏概全,并不是一个正常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被歧视的女司机,被网暴诈捐的徐大sao,没什么特别的黑料却黑的肖战以及被扣上一群问题人群的肖战粉丝……
每一次事件的背后,似乎总是能看到营销号的影子。解决营销号的恶意引导和洗脑,是不是解决所有事情的更远。
就像我正在写文的此时,微博上出现的一条热搜“饭圈文化该不该出现在校园”。曾经年少的我们也都追星,追周杰伦追林俊杰,记得曾经的周杰伦也被长辈们看作是不太正面的明星,说其唱歌口齿不清,不知道唱的什么玩意儿。可是年少的我们仍旧是喜欢,喜欢到一发不可收拾,网络曾经不太发达的年代,会去买各种明星海报和贴纸,去买卡带和CD。
我想追根溯源不是因为解决饭圈文化该不该出现在校园,而是网络实名制何时实现,而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拥有一个干净的网络。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百花齐放,在提倡思想自由,文化自由,娱乐自由的现在,直接去否定饭圈追星不是一个明智之举。饭圈文化不好的需要去纠正,但正确追星积极引导的必要的。
“低龄化““戾气重”成为饭圈代名词,但这不止是饭圈的问题,更是当前网络环境的大问题。自我意识的表达,是要首先有自己成熟的判断力,而不是被网络营销舆论给误导,极端偏执疯狂。
热搜是不是真的就是正确的?公共平台是否应该制止营销号的恶意炒作和引导,才是净化网络的必经之路。
比饭圈文化更可怕的是恶意的营销号文化。热搜的原罪是那些纵容恶意营销舆论的平台和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