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被虚拟偶像收割“智商税”?年轻人又不傻
百变天后张韶涵在《天赐的声音》舞台上携手虚拟歌姬洛天依演绎网络神曲《芒种》,旧曲新唱让人眼前一亮。突破次元壁的绝美舞台,让很多人燃起了对虚拟歌姬的了解欲望,同时也将虚拟歌姬合作商业的话题,再次拉入大众的讨论视野。
此前有消息称洛天依入驻某直播,坑位要价90万!这个报价不只超过了李佳琦、薇娅等直播界的一哥一姐,也将“直播新人”罗永浩的60万远远甩在身后,“洛天依90万天价超老罗”一度成为风口上的话题。
我们暂且不说这个数据准确与否,但是随着明星带货事业的日渐发达,二次元的各位“人物”也被和商业挂钩,其中就有我们刚提到的洛天依。
我们已经习惯并认可了有血有肉的明星在带动消费方面的能力和作用,也甘愿为之狂推杂志销量、疯买代言物品,但是当这些行为的付出对象成为一个虚拟人物,这个行为似乎就显得不那么习以为常了。
内心诸多疑问都汇成一句话:为一个虚拟人物挥金如土,这届年轻人的脑门是被门挤了吗?
用传统的交易理论来分析,这种鄙视有没有道理呢?自然是有的。
虚拟歌姬的本质是声音,就是一个声音库,在此之上创造出一个形象将声音包装起来,就是虚拟歌姬了,只需要在电脑上安装VOCALOID软件和对应歌姬的声音库,就可以让她们为你唱歌。
而目前比较知名的,就有初音未来、洛天依、乐正凌等。
以运营非常成功的初音未来为例,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就已经风靡世界被研究了N多遍,不管是跟lady gaga一起开演唱会,还是要在奥运会开幕式献唱,初音未来在现实世界中的影响力早就不可小觑,着实将一大票明星都甩出几条街。
在定义学的范畴里,偶像其实是艺术家自我角色的异化,偶像贩卖的,不是艺术产品,甚至也不是那些从工业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偶像卖的是共情,是粉丝的意志,是通过和粉丝建立联系,给粉丝营造出和偶像一起努力,创造出奇观,并通过这种奇观给自己的行为寻找意义的氛围。
以国内最为成功的本土偶像“帝国三子”TFboys为例,他们粉丝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陪你长大、你陪我变老”,这种养成系的偶像粘性是极高的,粉丝们会觉得自己参与了偶像的成长,双方在一起努力,有故事线去承载这些感情养成。
就比如易烊千玺杂志销量第一次超过王源、王俊凯,就是千玺家粉丝所认可的意义,这种付出和回报,将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资本需要的,正好就是偶像背后粉丝强大的意志,因为这种意志能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换算成白花花的银子。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虚拟歌姬是不符合偶像定义的,对她们的追逐,也因此显得更加“疯魔”。
我们先前说过,虚拟歌姬的本质是一个声音库,所以它的存在性被多方质疑。
洛天依和李佳琦做直播时,流畅的对话界面栩栩如生,而当洛天依唱歌的时候,因为系统故障原因导致粉丝并不能听到声音,在直播间毫不知情的李佳琦却依然延续着自己精力十足的语言风格大加赞赏,场面一度尴尬到了冰点。
这时候,洛天依好像“不存在”了,这就是虚拟人物的尴尬之处,如果是一个大活人在直播间失声,那搭档的李佳琦就不会发生这样的尴尬。
因此,为这样一个科技合成的人物如痴如醉,智商是否真的有待商榷呢?
因为电子合成音距离主流审美还有一定距离,虚拟歌姬的主要盈利形式是售卖版权,在国内版权意识普遍较低的大环境下未能支撑研发公司走入大众视野等原因,二次元文化的接受度始终较低,哪怕如初音未来、洛天依、乐正凌等角色,也不过是B站等平台小众人群的狂欢,如今的尝试出圈儿,主流文化对其态度也是不算认可。
宅男宅女、动漫、COSPLAY洛丽塔……大众对这些二次元文化的态度,始终有些抵触:当一个男孩儿一个月不出家门在家看动漫、当一个姑娘整天奇装异服,似乎确实不符合主流价值下的当代青年人应该有的样子,我们的爸爸妈妈会更多的希望,我们好好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交积极向上的朋友。
综合以上看来,嫌弃年轻人买单虚拟歌姬的证据,无疑是充足的,那么这种消费就真的是智商捉急的体现吗?不尽然。
【从主观角度,我不是非要喜欢同类的】
问题的根本,就是因为虚拟歌姬不是人,并非传统意义上你可以付诸感情的同类,但是换个思路:为什么我非要喜欢同类呢?
我在家摆个青花瓷瓶,看着便开心,因为我喜欢;
我养了一只猫咪,它让我无聊的时候可以拿起逗猫棒看她上蹿下跳,因为我喜欢;
我花几千块钱去看一场陈奕迅的演唱会,因为他的歌曲旋律和舞台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我喜欢……
那么,洛天依可爱温柔的声音,我若付费,为何就就成了智商税了呢?
从自我感受的角度出发,洛天依唱歌带来的满足感和看一场球赛带来的满足感,是无差异的,不存在合理与否的讨论。
【从客观角度,明星抑或二次元偶像,都是一种符号】
资本看重偶像明星,并非钟情于本人,而是看到了他身后粉丝强大的购买力和商业市场,明星本人是血肉之躯还是虚拟人物,对于逐利的资本而言,其实没有差别,有人追逐、有人买单,那资本便可从中得利。
是洛天依还是肖战,是肖战还是别人,在资本家眼中,是没有差别的,有足够的资金去放大这个符号的意义,让它足以承担情感投射,便可以成为刺激消费、然后顺利变现的载体。
也因此,无法将虚拟歌姬有别于血肉之躯的爱豆,作为反对粉丝追逐的理由。
通过以上正反两面的剖析和论证,你就会发现,为杨幂狂热还是听着洛天依流泪,对于粉丝而言,其实没什么差别,不过都是情感带入和梦想投射,在这种程度上都是“真实”的。
完全可以理解,喜欢虚拟人物和追逐明星偶像或者熬夜看足球,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符号,有人愿意买单就成,商人和粉丝,不过各取所需。
我们始终应该包容地看待各类文化的产生和崛起,结尾套用郭敬明在《演员请就位》中的言论:你可以永远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请允许它存在;你可以继续讨厌自己讨厌的东西,但请允许别人对它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