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鲁迅:原配为他守寡一生,与许广平是“师生恋

文丨张玮


鲁迅:原配为他守寡一生,与许广平是“师生恋

01.


先说下家喻户晓的,

鲁迅先生的第二任妻子。


许广平,

出生在广州的一个士大夫家庭里。

说许广平“家世显赫”,

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其祖父许应骙被慈禧太后认作干儿子,

获赐可在宫中骑马,

官至浙江巡抚(相当于浙江省省长)。


及至许广平父亲一辈,

家道中落,

但广州许家,

依旧是名门望族,

家里英才辈出:

反英军入广州城斗争的功臣许祥光、

有“许青天”之称的许应镕、

廉洁清官许应锵、

辛亥革命元老许崇灏、

有“铁血将军”之称的东征名将许济、

红军名将许卓、

著名教育家许崇清等。


许广平的父亲许炳枟是庶出,

在许家这个大家族中地位不高,

一生也没取得功名。

不过这反而让许炳枟比较开明,

传递到女儿许广平身上,

倒成了一件好事。

在那个时代,

许广平居然被允许像男孩子一样读书、上学,

甚至可以不缠足。

这也对许广平的性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鲁迅:原配为他守寡一生,与许广平是“师生恋

鲁迅与许广平


1918年,

许广平考入天津“直隶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本科。

1919年,

许广平积极投身“五四运动”,

任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编辑。

1922年,

在短期担任小学教师之后,

许广平考入了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

也就是在那里,

她遇见了鲁迅。


当时鲁迅在该校兼任国文系讲师,

讲授中国小说史。

当时习惯坐在第一排听课的许广平,

后来这样回忆第一次见到鲁迅时的情景:

突然,

一个黑影子投进教室来了,

首先惹人注意的便是,

他那大约有两寸长的头发,

粗而且硬,

笔挺的竖立著,

真当得“怒发冲冠”的一个“冲”字。

一向以为这句话有点夸大,

看到了这,

也就恍然大悟了。


一开始,

许广平和鲁迅只是师生关系。

这样的关系,

维持了一年多。

1925年3月11日,

女子师范大学发起了,

反对校长杨荫榆的学潮,

作为学生自治会总干事的许广平,

正是学潮中的骨干。

为了寻求理解和支持,

探讨中国女子教育的前途,

许广平主动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

这封信,

连同后来的134封两人之间的来信,

被编为《两地书》。


鲁迅:原配为他守寡一生,与许广平是“师生恋

鲁迅先生一家三口

1925年10月20日晚,

在鲁迅寓所的工作室里,

鲁迅坐在靠书桌的藤椅上,

许广平坐在鲁迅的床头,

许广平握住了鲁迅的手,

鲁迅同时也向许广平报以轻柔而缓缓的紧握。

鲁迅对许广平说:

“你战胜了!”

许广平羞涩一笑。

27岁的许广平和44岁的鲁迅,

终于走到了一起。


1927年10月8日,

鲁迅和许广平来到了上海,

住进了景云里23号。

但是,

两个人没有住在一起。

在景云里,

鲁迅住二楼,

许广平住三楼。

而且,

鲁迅二楼的住处,

放的是一张单人床。

对外,

鲁迅一直说许广平是帮助自己校对文稿的助手。

但是,

大家都看得出来,

助手不仅住进了鲁迅家,

而且亲朋好友宴请鲁迅时,

都会同时邀请许广平。

鲁迅的一些学生,

其时已经开始称许广平为“师母”了。


鲁迅:原配为他守寡一生,与许广平是“师生恋

鲁迅故居,景云里23号

02.

鲁迅为什么还要那样做?

于是,

就要说到另一位妻子,

朱安。


朱安也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

父亲做过县令一类的官。

但没有许广平那样幸运,

朱安的家庭非常守旧,

完全是按照一个旧式女子的规范,

去培养朱安的。

据朱安自己的回忆,

小时候缠足,

她疼得大哭,

但母亲告诉她:

“好人家的女儿都是要缠足的!”


等到要读书的年纪,

父亲又告诉她:

“女子无才便是德,

好好的女孩子,

读什么书,

那些诗词唱曲的,

没的把心念野了。”


所以,

朱安没有上过一天学,

识字也不多,

她所需要做的,

就是乖乖地学些女红,

烹饪等持家的活计,

做大家眼里的“好人家的女子”。


鲁迅:原配为他守寡一生,与许广平是“师生恋

朱安


很快,

朱安就到了适婚年纪。

朱安的和顺恭谨是出了名的,

于是周家老太太就将她定为自家的儿媳。

周家虽然家道中落,

但在当时也算是体面人家,

所以朱家也是同意的。

在整个定亲过程中,

两家人征询了不少人的意见,

但唯独没有问过未来的新郎和新娘的意见,

他们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1906年6月,

当时在日本仙台留学的鲁迅,

忽然接到母亲的来信,

说是病重,

让他速速返国。

鲁迅一回到家,

却发现家里张灯结彩,

原来,

母亲把他骗了回来,

是为他安排娶亲。

新娘,

就是朱安。


多少有些出乎大家的预料,

婚礼时,

鲁迅没有半点反抗,

他戴上假辫(因留日后他已剪去辫子),

带了红缨大帽,

按照当地仪式,

在新台门的神堂上,

与朱安双双拜了堂,

然后任由人扶着,

去了新房。


鲁迅:原配为他守寡一生,与许广平是“师生恋

在日本留学时期的鲁迅


只是那个新婚之夜,

鲁迅通宵达旦地看书。

第二天,

就搬到母亲的房里睡了。

再过数天,

就回日本继续求学去了。

后来,

鲁迅对好友许寿裳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

“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

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

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按照鲁迅的解释,

他这样做,

一是为尽孝道,

他甘愿放弃个人幸福;

二是不忍让朱安做牺牲,

在绍兴,

被退婚的女人,

一辈子要受耻辱的;

三是他当时有个错觉,

在反清斗争中,

他大概活不久,

因此和谁结婚都无所谓。


在许广平进入鲁迅的生活之前,

鲁迅就和朱安做了20年,

“名存实亡”的夫妻。

鲁迅一直在外,

朱安就一如传统的,

绍兴太太般地做着家务,

奉养着母亲。


鲁迅:原配为他守寡一生,与许广平是“师生恋

朱安(右一)

但是,

许广平的出现,

不可能不引起朱安的内心波动。

在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定居后,

朱安租住的砖塔胡同“二房东”之一俞芳,

曾这样回忆自己和朱安的一段对话:

俞芳对朱安说:

“大先生和许广平姐姐结婚,

我倒想不到。”

朱安回答:

“我是早想到了的。”

俞芳问:

“为什么?”

朱安回答:

“你看他们两人一起出去……”

俞芳问:

“那你以后怎么办呢?”

朱安说了一段这样的话:

“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

我想好好地服侍他,

一切顺着他,

将来总会好的。

我好比是一只蜗牛,

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

爬得虽慢,

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

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

我没有力气爬了。

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


俞芳回忆,

朱安说这些话时,

神情十分沮丧。

但让朱安这只“蜗牛”彻底绝望的事,

随后还是发生了:

许广平怀孕了。

在鲁迅与许广平的孩子,

周海婴诞生后,

鲁迅的母亲自然很高兴,

但朱安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于是婆婆狠狠地批评了她:

有个孩子有什么不好?

于是,

朱安也不敢不高兴了,

相反,

她慢慢认了命,

又高兴起来。

她开始把周海婴当作自己的儿子,

自我安慰死后好歹有个子嗣祭奠她,

不至于让她做孤魂野鬼。


鲁迅:原配为他守寡一生,与许广平是“师生恋

鲁迅之子,周海婴

朱安对周海婴的想念,

是通过人代笔写信(她识字不多),

向许广平表达的:

“我听说海婴有病,

我很记挂他。

您要给他好好地保养保养。”

“听说海婴研究无线电颇有心得,

凡人有一技之长,

便可立足,

也很好的。”

等到周海婴十五六岁时,

朱安开始直接给他写信,

有一次还问他是否有同母亲的相片,

给她寄来一张,

“我是很想你们的”。

但是,

直到朱安去世,

她也没有见过周海婴。


03.

1936年10月19日,

鲁迅逝世。

之后,

许广平把全部的精力,

都投入了整理鲁迅作品的事业中。

1937年4月,

她将鲁迅杂文13篇,

编成《夜记》出版。

又以“三闲书屋”的名义,

自费出版了《鲁迅书简》的影印本,

及《且介亭杂文末编》等书。

11月上海沦陷后,

为了保护鲁迅的全部遗稿及其他遗物,

许广平留在上海。

1938年4月,

她又编成了《集外集拾遗》。


留在上海,

也给许广平带来了麻烦。

1941年12月7日,

日本向美国宣战。

次日,

日军开进上海租界。

12月14日凌晨5时,

许广平在寓所被捕,

先被关押在北四川路日本宪兵司令部,

然后又被转送到汪伪的特务机关“76号魔窟”。


鲁迅:原配为他守寡一生,与许广平是“师生恋

许广平

因为许广平是鲁迅的伴侣,

了解熟悉活跃在上海文化界的左翼名人,

所以日本人希望从她身上打开缺口,

将进步的上海文化名人一网打尽。

在狱中,

面对打骂、断食、拷打甚至电刑等各种折磨,

许广平始终没有屈服,

一字不吐。

在关押了76天后,

无奈的日本人最终让内山书店,

把许广平保释了。

许广平曾说:

“身体可以死去,

灵魂却要健康地活着。”


与此同时,

朱安的生活境遇也不好。

独守空房侍奉婆婆的朱安,

晚年也陷入了穷苦困境。

她甚至准备卖掉鲁迅的遗稿,

这一行为引来了各方的反对。

温顺的朱安第一次情绪激动地为自己辩护:

“你们总说要保护鲁迅先生的遗产,

要保护鲁迅先生的遗产,

难道我不是鲁迅先生的遗产吗?!”


鲁迅:原配为他守寡一生,与许广平是“师生恋

鲁迅(右一)

这时候,

是许广平一封封信写给了她,

一笔笔款汇给了她(当时许广平自己也不宽裕)。

在鲁迅去世后,

朱安一直拒绝别人的接济,

包括周作人的钱。

(她知道丈夫与周作人关系不睦,

且后来周作人在汪伪政府任职),

却一直乐于接受许广平汇寄的生活费。

朱安也对人说:

“许小姐待我好,

她懂得我的想法,

她的确是个好人。”


1947年6月29日,

69岁的朱安孤独去世,

临走前身边没有一人。

许广平当时无法赴京,

汇钱托朋友为朱安办了丧事。

但是,

朱安生前希望葬在鲁迅身旁的愿望,

没有达成。


1968年3月3日,

许广平发现鲁迅手稿失踪后,

她心急如焚,

连夜写信给周恩来,

要求彻查真相。

在送这封信的过程中,

她心脏病突发逝世,

享年70岁。


鲁迅:原配为他守寡一生,与许广平是“师生恋

鲁迅一家三口

两个女人,

终其一生,

都在捍卫自己的爱情 ,

然而,

在三个人的世界里,

总是那么的拥挤,

总有一个人,

显得是那么的多余。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