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非要由老师绘制孩子的春天
一提起《放牛班的春天》,不管是看过还是没看过,都一定知道它的大名。这部于2004上映的电影在外国评分并不高,在IMDb上只有7.9分,在外国人眼里或许这部和其他电影没什么区别,但在中国人心中,却一直是9.3的高分成绩。这大概是因为中国人对教师的情感是很深的,而且每年都有一个特殊的节日“教师节”来感谢我们的老师,而中国的大多数教师也像片中的马修一样,热心地辅导学生,超出了国际意义上赋予教师的职责。
而马修也印证了教育者理想的模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应该兼有父母的温存又有睿智的严格要求。
电影并不长,只有一个半小时,却令人十分感动。感动于教师马修不愿孩子受罚,注重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的兴趣特长;感动于教师们逐渐改变,原来他们也是向着孩子们的,并不是要真心惩罚孩子们;更感动于那些被父母送到这个放牛班的孩子们能够遇见马修,不再放大自己的乖张叛逆,而是愿意露出自己本性善良的一面。
在人们都看到教师马修的闪光一面时,我也在思考着,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叛逆的孩子,什么让这些善良的人们显得格外珍贵。
我的答案是家庭,下面我将就影片探讨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你老做和你本性相违的事情,打架闹事耍流氓。别人觉得好玩,我可笑不出来。”
这是教师马修看见莫翰奇在被惩罚之余偷偷进入教室唱歌后,对莫翰奇说的话。
其实莫翰奇这个孩子并不坏,他就像马修说的一样用别人眼里的他掩盖了自己的内心。而这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母亲。莫翰奇的父母离异,本来与母亲一起居住,不过因为偷窃逃学,母亲把他丢进了这个池塘畔底辅育院,尽管他本人并不愿意。
莫翰奇的经历就代表了单亲家庭孩子的现状。由于家庭成员的缺失导致,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享受不到完整的爱,本来由父亲、母亲、孩子三方之间互相联系的爱,却失去了它应有的平衡,转化成了父亲或是母亲一方与孩子之间的单向的交流与依赖。
然而对子女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缺少一方,有些作用是难以代替的。单亲家庭不具备的就是:双亲都在身边给孩子带来的更高的安全感和情感满足。
莫翰奇
根据调查,在学校里,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性格内向、恐惧、 悲伤、焦虑、冷漠或攻击性强等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大哭大闹,而且很难制止。这些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会出现偏差。
莫翰奇的母亲一直担心会不会因为自己是单亲妈妈会照顾不到孩子,甚至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也不得不辛勤的在外工作,没办法经常来看莫翰奇。在外人眼里,莫翰奇的妈妈因为太过漂亮而被认为是妓女,以此来嘲笑莫翰奇单身家庭的出身。
这些都会让莫翰奇产生对自己的怀疑,觉得家庭离异是自己的错,而过少的关注和院长过激的惩罚,让莫翰奇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内心,变得和其他爱闹事的男生一样,仿佛在寻求他人的认可。
但夫妻离异,并不意味着孩子一定缺少爱,关键在于离异的夫妻如何面对离异这件事,以及如何面对孩子。因为自己的不幸而迁怒于孩子,或者出于补偿心理溺爱孩子,都是对孩子的伤害。如果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努力改正,孩子依然能理解父母的选择,也会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
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补充。
前几年的豫章书院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很多家长本是想让孩子改掉坏习惯,没想到却给孩子们留下了身体伤害甚至心理阴影。
而片中的池塘畔底辅育院正是这样的存在,导演并没有正面刻画孩子们被囚禁、被惩罚、被打的场景,但是从孩子们的叫喊声与脸上的伤疤,我们还是可以看出院长对孩子们的不尊重。
而这些孩子们的父母又是怎么想的,他们也是和把孩子送进豫章书院改造的父母一样吗。
在影片《四百击》当中,男主的母亲再婚,也是个不被父母关心的孩子,在大胆冒险,完成偷窃后,因为善良的本性,将那件贵重的留声机还了回去,结果正好被发现并被送进了警察局,他的继父对他毫无希望,只希望他被国家带走,替自己抚养这个“碍事”的孩子。
我想这些孩子们的父母大概也忍受不了男孩子们在这个时期的调皮捣蛋,才把教育职责完全丢给了学校与社会。
四百击(法国谚语:一个淘气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灾难,成为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没有讲述孩子们进来前的过程,不过大概也和《四百击》的男主一样的经历。而作为基础的家庭教育消失后,孩子们成长历程中那些像青春痘一样叛逆的行为又有谁来包容,谁来教化呢。
显然,正常的学校教育虽有部分职责,但不能让教师既承担学校教育又担负家庭教育。这才出现了像院长一样狠心的人,就连这里的教师也被孩子们的调皮捣蛋划伤或是刺伤,造成两败的结局。
那些孩子的调皮捣蛋,甚至偷钱,问题就出在家庭教育的缺失上,而院长的口头禅“犯错,处罚”的解决方式又是多么的简单粗暴。
简单粗暴的院长
院长急于求成,无视孩子们的自尊心与心理承受能力。他不希望当教育家,他只希望上面交给他的工作能够风平浪静,所以,他也从未想过要研究出一套合理的教育方案,而他的院长地位与权威给了他充足的底气,当院长抛弃民主,实行专制时,本可以健康长大的孩子却被压抑了天性。
如果家庭教育这个基础能够做好,那么后面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不是会好办许多,也许就不会产生体罚,而是像马修一样用音乐“统治”了孩子,将大人与孩子融进欢乐的游戏中。
马修说自己有60个孩子,那真正的父母又在做什么?
1.不逃避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永远别说永远,凡事皆有可能。
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宋庆龄
从上述可看出家庭责任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今很多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而拼命赚钱,但是在繁忙中,我们就很容易忽略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
最基本的是法律规定下的抚养教育权,延伸一步,则是要对孩子的将来负责。我们都说,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父母教什么孩子就是什么,孩子都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不能将培养孩子性格这一重要的教育内容舍弃。
可以在周末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玩一玩,转转图书馆,或者去野餐。增加父母与孩子间的互动,是双方在互相了解的同时,也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象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
人都是感性动物,是需要交流的,如果作为父母一方不主动的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甚至忽略孩子发出的渴求时,那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作为父母的自己。
都说孩子可能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父母喜欢的食物,兴趣,可反过来,父母也不一定了解孩子平常跟谁一起玩,喜欢玩什么,喜欢吃什么。而这一切,都是可以通过交流来解决的。
不妨我们学会关心,尊重孩子的意愿,慢慢地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想法,也积极引导孩子,重视思想品德的培养。
正如吕斌所说:“成功的家庭教育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深入了解,接受和尊重孩子,而不是揭孩子的短。”
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我认为最主要的应该是爱和严相结合。在生活上既要给予子女适当的父母之爱,在政治上又要严格要求他们,特别要舍得让他们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在风雨中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出人才,成为真正有作为的人。——吴玉章
对于孩子,我们既要赞赏认可他身上的优点,又要指出他不好的坏习惯。表扬是为了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更自信。而批评则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没有人是天生就做的完美无缺的。
那些辅育院里的孩子,恰恰都是饱受了无理的批评的,有的产生自卑,有的埋怨抵抗,不管怎样,这都不是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希望得到的结果。
而批评也是有方法的,我很赞同吕斌先生说的这句话“对于稍懂事的孩子,可以给他一个眼神或某种暗示,保持暂时的沉默,常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我们当然希望世界上能多出现像马修这样愿意花心思走进孩子们内心世界的老师,但在此之前,如果每个家庭,每对父母都能尽自己的力量,给孩子施与正确且充足的家庭教育,我想,孩子们的春天将不会被老师掌握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