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作人开启吐槽模式,为张艺兴“打抱不平”,
可能很多人平时只看《我是唱作人2》,很少会特意去观看《开饭啦,唱作人》,事实上如果你对歌手背后的创作故事、日常生活和交流感兴趣,非常推荐观看《开饭啦,唱作人》,真的还蛮有意思的。
而在最新一期的《开饭啦,唱作人》中,场内几位唱作人针对“乐评人”这么一个职业展开了讨论,以下我们简单看一下主要观点和阐述。
TizzyT——大家都是听众,凭什么你是乐评人?
关于这个问题应该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毕竟乐评人这个职业虽然客观存在,但绝大多数人应该是感受不到他的作用。
反而一些乐评人由于长期品头论足,导致创作者和粉丝而产生非常大的厌烦情绪,尤其是一些过度主观的乐评人,往往会带着一大批人审美跑偏还不自知。
但不得不说“艺术批评家”这个职业是确实存在的,但足够专业的前提非常重要。
关于这一点郑钧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好是可以分类垂直。
比如摇滚、民谣、嘻哈、流行、爵士等等一系列音乐分类,把它们一一划分到各自的领域里去,然后让了解熟悉这个领域的乐评人进行拆解。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乐评人的价值,否则跨界点评纯属胡扯。
其次郑钧老师还给出了另一个见解,你可以不喜欢,但不要瞎分析。
这应该也是很多反感“乐评人”的朋友最想说的问题。
每个人的看法都是主观的,我们捍卫言论的自由,但不应该以此作为“遮羞布”肆意开腔。
就好像读书时候的阅读理解,为了考题而强行拆解文章思想,最后得出一些作者根本没有注入的含义,这是不合情理的做法。
原本话题到这里都还算融洽,不过作为耿直boy的GAI却直接把气氛推上了高潮。
有这个职业是很大的错误
就不要有乐评人这个工作
此外GAI还说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不要顶着乐评人的头衔去带动大家喜欢或者不喜欢”。
我觉得这是整个讨论里最核心的观点之一。
乐评人可以发表自己的喜好和看法,但不应该有意识地去影响其他人判断。
尤其是一些自我分辨能力较差的听众,极有可能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被“洗脑”,最后连自我的思想都没有就跟风给出差评。
这个时候到底是歌曲本身不过硬,还是某些乐评人的主观输出误导了听众?
说到这其实了解情况的朋友应该都发现了,这么多唱作人基本上都是在内涵同一个人——丁太升。
当然,可以说他们是由点到面去讨论整个“乐评人”行业,但这个切入点一定是从丁太升开始。
至于为什么说是在替张艺兴“打抱不平”呢?
主要还是因为张艺兴演唱的《湘江水》遭到了丁太升的痛批,并且曾经多次直言张艺兴的歌词水平不行,没什么文化。
不曾想《湘江水》的词作者并不是张艺兴,而是说唱圈有名的rapper功夫胖,随后双方就点评展开了激烈“战斗”。
过程就不多赘述了,关注这件事的朋友应该都差不多知道是怎么回事。
总结一下就是丁太升不仅质疑《湘江水》的歌词,还用文学的评判方式去拆解了功夫胖其他经典作品,最后得出“差之又差”的结论。
而功夫胖不满丁太升的言论,选择用一首《freestyle》回击,正面臭骂了丁太升一通。
然而由于丁太升这段时间的“臭名昭著”,不少圈内歌手都开始声援功夫胖。
最后整个事情上升到了中文说唱圈对丁太升的集体抨击,连续多名rapper下场回应,包括JONYJ、辛巴、buzzy等等,其中不乏一些高学历的说唱歌手。
这个事情目前已经落幕,但张艺兴本人其实是没有公开回应过的,又或者说他其实并不在乎丁太升说了什么。
但是非对错在这一次的讨论里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普通网友反感丁太升对《湘江水》不依不饶,还可以理解为专业水平不同,但这么多唱作人发表观点抨击丁太升就高下立判了。
而在这一次的话题讨论中,张艺兴也是首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所有的听众要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觉得这句话真的太到位了。
音乐本身就是情感和艺术的结合体,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相同,千万不能因为所谓乐评人的一番贬低,于是就先入为主打上了标签,很多歌手的固有印象和有色眼镜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了,这些话跟丁太升说了也不会懂,20世纪最大的钢筋非他莫属了,套用GAI的一句话“谁还不得吃口饭”。
希望作为听众的你能够有自己的判断,好听不好听从来都是一个很主观的问题。
哪怕你觉得“喊麦”很好听,这件事情本身也不存在错误,和“喊麦”是否具备音乐性这种逻辑问题更没有任何关系。
尊重别人的看法,同时也保持自己的观点,如果连听歌这种事情都要靠“少数论”来彰显自己的不同,那么大可不必听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