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CP何时能光明正大
在妈妈面前出柜,是怎样一种体验?
大多数情况下,是歇斯底里、两败俱伤。
更多时候,是长达一辈子的一个谎言和无数次圆谎。
少有两代人能这样平和——
年轻的恋人头抵头,中间拥着老去的亲人。
色调明快,传递的情感却温柔。
看过了太多并不美的耽美剧,庆幸有它,给飘飘洗了眼。
《再见,妈妈》
别一听到这是越南电影,就急着退出。
如果不说片名,能一眼分清这是苏氏园林,还是越南庭院吗?
《青木瓜之味》
越南片,有着东方人共通的婉转与细腻——
拍少女怀春,不拍春梦。
拍她好奇地望着窗外成熟的木瓜滴下乳白色汁液,用指腹滑过木瓜籽。
一个含蓄而大胆的性隐喻。
《再见,妈妈》谈情,同样含蓄:
皖和伊恩是一对定居美国的同性爱人。
妈妈打电话来,叫他回国给去世的父亲迁坟。
于是皖带着伊恩一起回了老家——他要向妈妈出柜。
家乡的夏天,充斥着干燥、炽热的荷尔蒙。
草木蓬勃,虫鸣旺盛,还有一对朝日般干净柔和的恋人。
伊恩和皖的爱情,温淡似友人,暧昧在细枝末节。
露天音乐会的人群两两成对,但你一眼就能看出他们不同。
爱侣间的对视,是眼神一旦胶着,谁也不会舍得先移开。
伊恩在皖的卧室里打地铺,两人车速也不低。
你想睡上面还是睡下面?
(我是说)你想睡床还是地板?
可花了大把时间商量怎么睡,两个床位还是成了摆设。
宁愿在天将亮时被闹钟吵醒一回,再悄悄爬回床上。
电影里两次出现,男主皖,和一双脚。
第一次是伊恩的脚,是恋人共同酝酿一份亲密。
而第二次,是母亲。
通过脚尖的轻轻一碰,想起儿时母亲的温情呵护。
这爱里,是依恋。
动作熟稔地做过许多遍,每一遍依然虔诚而珍惜。
每一次对视都充满暧昧,你以为会没有人看出端倪?
皖的奶奶就看出来了——
得了阿尔茨海默症的奶奶,将伊恩错认成了孙子,拉着伊恩的手臂才肯睡午觉。
被撇在一旁的皖,忍不住抵着伊恩的额头嘟囔:现在我成了奶奶不要的孙子了。
没料到,调皮的奶奶竟在装睡。
奶奶什么都看到了,却表现得像只是看见孙子偷偷吃了颗糖。她追着伊恩聊“情史”:
那天亲你脑门的娃儿?
你俩应该结婚啊
给我生一堆孩子
直到伊恩说,他是男人,奶奶才反应过来。
男人怎么生小孩啊
患了阿兹海默症的奶奶,连性别都分不清,亲孙子也认不出,思考却不再被传统束缚了。
奶奶在家中是怎样的角色?
只承担“爱”那部分功能的存在。
她的思考只秉承一个逻辑: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幸福重要。
你把你的爱人介绍给你的家人
怎么都不是错
皖的妈妈不这样——
长子的责任,是大事必须参与
建婚房的田地已经准备好了,就等他完成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
可妈妈因为儿子的一句“美国公民”沉默了。
她想要他“归来”。
他想把她拉到另一个“世界”。
而皖原本计划的出柜,也不得不一步步推迟。
越南这片土地,是怎样的地方?
2015年1月1日,越南修正的婚姻法生效,同性恋伴侣可以不受干扰与罚款而结婚。
看似是越南在婚姻平权上迈开的一大步,甚至是领先东南亚的。
但这项开放同性婚姻的新法律,并没有给予等同于异性婚姻的基本权利。
越南法务部官员Bui Minh Hong表示:“同性恋者现在可以举办婚礼以及同居,但是他们尚未能够拿到法定的结婚证书。”
同性婚恋,不违法,却也得不到主动的保护。
民间的偏见,也依旧斩钉截铁——
变态。
皖有权利开口,却很难开口。
父亲早逝,贪心的婶婶、懦弱的叔叔。
这个家全靠母亲撑。
允许一场“拉锯战”发生拖延的前提,就是双方在相互劝服的同时,又在“不忍”地相互理解。
母亲也只是怕他无伴可依,无儿女养老。
当一种传统固化在血液里,做什么是对的或错的,会变成习惯。
没有外力,谁会想要去弄懂,习惯背后的为什么。
所有人都是“被绑架者”,不得不去做罢了。
所以即便不曾跳出来,那些真实的担忧、不解而克制的发问,都是亲人已经用过力气,才能提供的温暖。
所以呢,皖最后说出口了吗?
出柜的重头戏,什么时候出现?
片中有三场浴室戏。
第一次,年轻情侣偷偷在浴室亲吻。
情欲像空气中的水汽一样饱和,快要倾泻而出。
第二次,争执。
两人经历了乡邻的偏见、至亲的期盼,压抑沮丧的情绪。
第三次,皖隔着门,想和爱人倾诉和道歉。
门开了,走出的却是母亲。
真相大白了。
却依然不是爆发,只有温柔和克制。
甚至到片尾,母亲的点头也处理得十分淡。
两个拥抱,拥抱儿子,和他的爱人。
容易“惨痛”的同性爱情体裁,如果用一种放大痛的讲述方式,也许会一下子激出眼泪。
但眼泪出来了,观众也离开了。
一个以爱出发的家庭,没什么歇斯底里的理由。
因为没什么不能被原谅的。
那句“你怎么会爱上他”之前,还伴随着母亲一连串的自责。
我错了,才会导致你错了。
潜在逻辑是,爱上同性,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母亲和皖的理解,根本上是有壁的。
在这世上,需要用最纯粹的爱才能理解、接纳的东西,不会是一件好事。
皖和伊恩的一趟归程,放在本土语境中,还是悲伤收尾。
这是影片在“淡”里藏着的真实隐痛。
王诠胜口中那个“无论爱上谁,都不会奇怪,不需要特别理解”的世界,远远没来。
但,这场旅途便因此而无意义吗?
不是的。
伊恩痛苦于皖迟迟不肯和亲人开口,皖辩解——
我们在越南
不是在美国
言下之意,这里不是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地方。
伊恩却回答他,你不懂。
当时的皖,确实不懂。
妥协换不来两全。
没有能同时自由行走在两种“文化环境”的通行证。
直到和母亲的那次开口和道别。
他终于能更坚定往前走。
也能做从外而来的一道力,打破看似平衡的僵局,期待也许有新的东西正发芽。
《再见,妈妈》一度让飘飘想起《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因为这两部电影,不是把拍同性这件事“特殊对待”,只是在好好拍爱情。
而,基于“爱”的前提,所讲述的故事、矛盾、文化碰撞,引起了更广泛的共鸣——
那些正经历着主观愿望与传统所赋予的社会责任的相悖;
那些长于传统家庭,一种文化习惯固化在血液里,却渴望走进另一种价值体系的人。
结婚还是单身?
大城市打拼还是小地方安稳?
让父母快乐,还是放自己自由?
许多人试图在其中寻找平衡。
但注定没法妥协。
不如接受,选择了一方,就必须经历放弃另一方的阵痛。
不少人觉得皖和伊恩的爱情,理想得像个童话。
他拥有可爱的助攻奶奶,和真正宽容强大的母亲。
童话外的现实呢?
有人比皖还幸运,也有人比他更痛苦、更难。
但,道理是普适的——
再见,妈妈。
再见,故土。
这说的是,必要时,你要有勇气,和养育你的文化,正式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