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民企院士的背后
昨天写了万达和王思聪的背后布局,很多人表示,对这类草蛇灰线的宏大商业布局感兴趣。而且希望我不要老搬过去的商业案例,事后诸葛亮没意思,多讲讲当代商业案例。
那么今天,我就来说一个,处于正在进行时的,大家眼里影响不大,但我眼里非常重要,牵涉极广的事情。
那就是最近的民企院士之战。
要说战,其实有点夸张,因为各家企业都是各选各的,并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
但严格说来,涉及谁家能拥有中国第一个民营企业院士的荣誉,所以也能算是一场荣誉争夺战吧。
打破天花板
先来说说这场战役的背景:
2019年,中国工程院开始新一轮的院士选拔,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和中科院院士并列。相对来说,工程院偏向科学应用,中科院偏向理论研发。
而今年的院士选拔,有点特殊,为什么呢?因为2018年底,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公开表示,将积极吸纳长期奋斗在民企科研一线、符合条件、德才兼备的英才进入院士队伍。工程院对民企科技人员永远不设“玻璃门”和“天花板”。然后今年1月,院士选拔工作启动之初,中国科协在通知中又一次明确提出“要特别关注在企业特别是基层和民营技术创新中做出重大成就和贡献的工程科技专家”
总之,一句话,今年工程院的选举,会非常非常关注民营企业科学家。甚至都摊开说,要打破过去的这个天花板了。
理由也非常容易理解,一直以来,大家对中国民营企业的认知是,要么是以廉价劳动力赚辛苦钱,要么是搞营销拼广告赚价格差,在具体的基础技术研发,尖端科技攻克上的成绩并不多。大家虽然天天喊这个手机牛皮,那个技术无敌,但都是喊着玩而已,很少有人会真的认为,这些商业公司的技术,可以和原子弹氢弹,杂交水稻这样的国之重器相提并论。
但目前的大环境,是中国已经处于产业升级的时代档口,不仅仅是国家队,许多民营企业也开始直面这股浪潮,开启了自主研发和产业升级的转型。已经有非常多民营企业,开始向最尖端科技进军了。
此时,一位民营院士的诞生,不但是对这种努力的认可,也可以打破大家的过时认知,告诉大家,过去靠着廉价劳动力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时代下,不论国企还是民企,都可以跑起来开启产业升级。
也正是因此,这一届,多位民营企业科学家参选入围,阵容非常豪华,堪称是中国民营企业在技术研发这块的华山论剑。
百度老大李彦宏,
百度CTO王海峰,
阿里云创始人王坚,
比亚迪老大王传福(很多人可能会疑惑,廉价品牌比亚迪也入围来代表产业升级尖端科技,你逗我嘛?其实很多人对比亚迪一无所知,之后会详细解释)。
微软中国的沈向洋——这个大家可能不熟悉,你就理解,这是目前华人在全世界包括苹果谷歌微软等高科技外企中职位最高的人(现已离职)
以及万向的李浩。
在这么多选手中,最终呼声与关注度最高的还是:百度老大李彦宏,阿里云创始人王坚,比亚迪老大王传福。
介绍完背景,再来简单说说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选拔机制,其实规则非常不科学但又非常科学。
要说不科学,因为他没有什么专业评委和大众评委,也不看场外短信人气,更没有什么复活赛加杠赛,就一轮投票见生死。可谓是原始到极致。
要说科学,因为投票的人是中国工程院现有院士,都是各学科领军人物,超级大牛,聪明绝顶,且院士是终身荣誉,不吃威逼利诱谁的面子都不给,这样一群几乎是中国最聪明的人来投票,结果自然也会比较科学。
当然最终的结果,可能很多人已经知道了,李彦宏和王传福落选,王坚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很多吃瓜群众的关注度到此为止。
但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就是这个院士背后的考量了。
电动先锋
先说大家最困惑的比亚迪,许多人都觉得宝马才叫品牌升级,特斯拉才叫尖端科技,你一个几万块的比亚迪凭什么入围。
但问题在于,宝马再好那也是别人的品牌别人的技术,比亚迪再差也是自力更生的国货,何况,比亚迪其实,并没有那么差。
比亚迪是目前国内汽车行业在自主研发这块做的最好的公司。不论研发投入还是专利成绩,都排名前列。
此外,比亚迪的电动汽车技术,已经大规模实用化。很多人都能发现,这两年国内许多城市上线了蓝色的纯电动大巴公交车,这些都是比亚迪生产的。
比亚迪的电动大巴在世界市场占有率非常高,已经进入5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城市,销量连续4年全球第一,是首个进入欧、美、日等汽车发达市场的自主品牌。
比亚迪也是目前我眼里,电动汽车赛道的头部选手,丰田,奥迪的电动车,都是用的比亚迪纯电动技术,相比之下各种互联网PPT车企,发布会开了无数,连一个轮子都没造出来。
最重要的是,比亚迪已经开始着手建立电动车技术平台,即E平台,希望能接入更多车企,让大家都使用比亚迪的这个电动车技术标准。这显然已经是往“一流企业卖标准”的目标前进了。比亚迪已经不仅仅是优秀的汽车制造商,还是电池行业的超级巨头。
所以,虽然比亚迪的汽车价格低,但这是比亚迪的品牌定位大众化所致。比亚迪的技术水准,以及其研发能力,我们得承认是国内尖端的,而且还是目前汽车行业最前沿的电动车技术,完全符合产业升级的思路。
比亚迪的入选,也意味着廉价产品跟进市场积累资金,遇见新技术大胆出击,弯道超车这一思路的成功实践,值得被其他人参考。
但比亚迪的最终落选,我认为原因,可能是差在了市场应用这块,因为直到目前,虽然在电动车领域有了先发优势,但整个汽车领域,比亚迪还没有在国内汽车市场取得优势,这意味着,比亚迪的技术研发到企业应用,这个流程,还没有完全打通。要知道,华为研发出海思芯片后,在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都处于一个大杀特杀的局面。其技术研发到产品应用,非常迅速。
擅长技术研发,但是企业应用跟不上的企业,其实是有先例的,典型的就是IBM,
蓝色巨人IBM在1976年率先发表了关系数据库的论文,但因为研究人员大多是学术出身,最感兴趣的是理论,而不是推向市场的产品。下面的销售人员,又对最新理论缺乏了解。故错过了这个机遇。而甲骨文的创始人埃里森在看见IBM论文后大受启发,先做出了商业化软件,并靠着这一点先发优势,以及强大的销售能力,占领了数据库市场。
没有技术研发是不行的,但如果只有技术研发,却缺乏应用并转化为企业产品的能力,那么也只能做了别人的嫁衣。作为一个民营企业院士,如何既把握好象牙塔里的技术研发,又兼顾好市场变现,可能会是一个核心难点。
比亚迪差的分数,可能是差在了这里。
争议的旋涡
说完了王总,下面说说李总。
其实一开始,呼声最大,新闻最早传出的,就是他。
但是问题在于。。。这么大的呼声,全是反对声
而且反对就算了,你还旗帜鲜明的反对
当然,原因我们也可以理解~魏则西事件和莆田系医院的一系列问题(具体大家都知道我这里就略过了)
诚然,选院士不是选道德模范。但是,《中国工程院章程》明确规定,可被提名并当选院士的,除了要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还必须“品行端正”。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道德守则》也指出,院士在科学道德方面应该成为科技界的楷模,院士要接受社会监督,正确对待批评和投诉。
具体到李彦宏,增选院士时,个人道德水准是否应该和企业形象直接挂钩?企业家应该承担多大的道义责任?尚无明确规定。
但不论如何,这次李彦宏入选院士候选人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和质疑是不争的事实,院士们的投票是否考虑到了社会舆论,我个人觉得,应该是有影响的。
这是第一个争议,舆论的争议。
那么,如果单从科研成就上来看,李彦宏有资格入选院士候选人吗?我觉得,他是有资格的,注意,是入选院士候选人。
为什么?因为搜索引擎是现代互联网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而李彦宏在1997年就提交了一份名为“超链文件检索系统和方法”的专利申请,这比Google创始人发明PR要早得多。而且李彦宏所持有的“超链分析”技术专利,是奠定整个现代搜索引擎发展趋势和方向的基础发明之一。
2000年1月,李彦宏创建了百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百度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独立搜索引擎和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的成功,也使中国成为美国、俄罗斯和韩国之外,全球仅有的4个拥有搜索引擎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
如果没有百度,那么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会是谷歌的。
从个人角度来说,大家肯定会觉得谷歌好,服务好广告少,但从国家角度来说,拥有自主独立的搜索引擎技术又是非常重要的。就从这一点来看,李有资格评选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协在回应中也是这个思路,李彦宏被推荐候选院士的理由是因为其对于搜索引擎所作出的贡献。我们不能因为后面出现的问题,就否定之前李彦宏对中国互联网的贡献。
但第二个争议,出现在这里。李的成就入选院士候选人没有问题,但想当选院士,除了舆论的争议,可能还考虑到了技术创新这块的争议。
同为百度的王海峰,参选的是人工智能领域,这个的争议性不大。
比亚迪的王传福参选的是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管理,这个争议也不大。
但李彦宏参选的是“新兴交叉领域工程技术创新管理”这个学科。如果他以搜索引擎技术奠基人的身份参选,那么我是认可的,但如果以新兴交叉领域工程技术创新管理来看,我觉得,是有比较多疑问的。
最大的问题在于,百度并没有完成新兴交叉领域的整合创新。
截至目前为止,网络营销广告占百度总营收的占比,依然有73%之高。这意味着,百度本质上还是一个高度依赖搜索引擎竞价排名系统的广告公司。
很多人经常说,百度的技术强,AI强,百度的无人车技术强,但你要知道,从企业层面来看,没有落地的技术就等于是没有。就像刚刚比亚迪的困境一样,一个企业,失去自主研发,失去诗和远方,是可悲的。
但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将科研技术落地的能力,那么是可怕的。李的提名是“新兴交叉领域工程技术创新管理”,但百度并没有将自己在搜索引擎之外的技术落地的实际案例。
在科学的世界里,荣耀并不属于第一个发现的人,而属于第一个说服全世界的人。
一个技术,研发出来是一回事,但要落地,要千百人围着他能够获得盈利并形成良性循环再投入,是另一回事。
百度在无人车和AI领域投入很多,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都有点分散,并没有整合出阿里云这样的整体性技术平台,能够给国内无数中小公司提供成型的AI解决方案,也没有走出国门去抢占市场。不论在技术通用性还是市场表现上,都有待考验。
当然,你可以说,比一般国内公司,百度的技术已经足够,但作为一个院士级的成果来看,我认为百度目前在前沿技术推广和应用这块,是有点薄弱的,尤其是在阿里云也参与评选的情况下。
百度的技术成果有很多,但作为一个民营企业院士,自己的技术成果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我认为工程院的院士,可能是在这里会有比较多疑虑的。
奠基云计算
说完了落选的两位,终于轮到当选的了。
因为接触阿里比较多,王坚也在之前我的文章中出现过多次,大家可能也比较熟悉了。他最大的贡献,是建立了独立自主的阿里云。
做一个比喻,互联网可以视为一片海洋,当年2G时代,流量以K计算,流量波动就是海边小水花,3G时代,流量以MB计算,差不多是海边浪潮,4G时代,动辄数百MB,这已经是巨浪了,而5G时代,流量普遍以G计算,这意味着你要面临的流量波动,是这个样子的。
在这样的海啸面前,不管你是做聊天应用的捕鱼船,还是做在线电商的商品船,抑或视频网站游轮,不论什么业务的船,船小了,就是扛不住的。
很多人都对5G时代充满幻想,但问题是,5G的流量动辄数G,你的手机缓存一部电影只要几秒,你看的很爽,但那些电影网站的后台,能抗住千千万万个你同时下电影吗?
要知道之前12306频繁崩溃,原因就是后台无法承载几亿人在春运高峰期抢票订票。百度上春晚发红包也是如临大敌,买了一大堆服务器迎战流量高峰。
大公司尚且如此,一般小公司呢?以后随便做个网站创业,都要买几十万的服务器扛流量吗?
所以,必须要有一种技术,让所有人都能在5G级别的海啸中航行。否则,中小公司会被高昂的服务器价格拖死,大公司也会因为成本原因不得不放弃许多新业务的尝试。甚至许多公司,每天都要为如何应对这巨量的流量后台而伤透脑筋。
而阿里云,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他们建造的不仅仅是可以迎战海啸的巨轮,还是搭载了生态系统的超级巨轮。这意味,以后大家出海,再也不用自己造船了,小公司初创,不用自己再去购买服务器,找员工维护,而是可以直接把后台建立在阿里云上,搭载他们的超级巨轮出海。
现在天天念叨的上云,上云,本质上就是上了阿里云这艘超级巨轮。
目前大家日常使用的12306,以及淘宝,支付宝,还有新浪微博这些十亿级应用,能够不卡,就是因为其后台都搭载在阿里云系统上。
此外,阿里云还服务着多达40%的中国500强企业,有接近一半的中国上市公司和80%的中国科技公司使用着阿里云的服务。在海外市场,其先后进入了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中东等19个地域,运营了56个可用区。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绩,因为一直以来,包括中国银行金融,电信通讯,航空领域等一大批关键企业的后台,出于高稳定性要求,都不得不建立在IOE上(IBM的小型机、Oracle的数据库、EMC的存储设备)。现在意味着,这些数据后台,都可以建立在独立自主研发的国产云计算系统上了。其中意义不必多说。
所以阿里云系统,拿到了17年中国电子学会的科技进步特等奖。
除了技术开创性,阿里云的市场表现也很加分,目前阿里云是世界第二,中国第一的云计算服务商。
所以,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就比较清晰了,云计算本身是前沿科技,王坚带领团队独立自主研发出了阿里云,不但大规模应用化,还建立了通用性技术平台,可以服务其他中小企业。并且还走出国门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准,这几个都是加分点。
但是,除了创建阿里云之外,更重要的,应该是王坚带领团队研发出阿里云的这个过程。
消失的红利
一直以来,中国科技行业,长期落后于世界,所以都是看着已有结果写自己答案。对于很多科研问题来说,这几乎是开了挂。
典型案例如原子弹,曾经有人评价过,“原子弹最大的秘密,就是原子弹它存在本身”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大家都知道,但根据这个理论是否可以制造出核武器,谁也说不清。可一旦别人制造出了原子弹,那么就意味着,这个研究方向是可行的,对于前沿科技来说,很多时候最困难的地方,不是攻克难题本身,而是你根本无法判断未来在何方,迷雾中哪里才是存在难题的关键点。原子弹一出现,等于是给你在远方点亮了一盏灯了,你知道这个方向会有结果,甚至还能估算出距离有多远,从此你再无疑虑,对着方向直奔而去。此时的路上你依然要克服黑暗中的无数难题,但相比四面漆黑,连方向都找不到的情况,已经好了很多了。(当然,当年新中国的两弹元勋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奋斗的精神,甚至比原子弹本身更为强大了)
但这个追赶红利,在2018年之后,消失了。
中国开始进入一个,再也没有答案可以照搬的时代。中国科研水平已经自己就是世界第一流,前方再没有人可以参考了。
在这个时代下做科研,就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典型的,云计算这个事情,在2010年,BAT三家都注意到了这个技术方向。
但李彦宏认为,这个方向的意义不大,小马哥的判断则是,这个关键节点,还离我们很远,现在谈过早了。
要知道,这两位都是超级程序员大牛,且都是国内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人物,掌握着最一手的资讯,他们都发生战略误判,何况普通科研人员呢?
只有马云觉得,关键节点就在现在,不做就要死。
因为,李彦宏和小马哥的思路,还是过往的,国外落地-国内跟进的思路,当时云计算在国外都没有落地发展,他们按照过往的经验案例,自然会认为,国内云计算发展,可能还会有一段时间。
但马云非常善于捕捉时代转机,他敏锐的感觉到,当时国内网民数量已经反超美国,成为世界网络第一大国了,淘宝当时的流量,也大大超越国外的亚马逊这些平台。2008年时,阿里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Oracle集群。达到了20个节点,对比之下,亚马逊美国还只是17个节点。那时每晚8点,阿里的服务器都濒临爆棚,火烧眉头的阿里最终病急乱投医“把全中国最知名的顶尖DBA(数据库管理员)全部找来,请到公司。跪求一个解决方法,结果发现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包括甲骨文,IBM、微软,能够为我们提供一整套的技术服务。”
其实也好理解。老外人口没那么多,他们设计的系统,自然不会有服务几亿人的需求,他们的工程师,也缺乏这块的经验。所以,指望再像以往那样,等国外弄出工具来我们在用,已经不可能了。我们必须研发自己的系统。
阿里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提出的,并非马云开了天眼,而是现有需求倒逼科技研发了,当时真的是不做就要死。
所以,和以往的先有理论或案例打前哨,再落地研发的科研流程不同。
阿里云是非常特殊的,先有现实需求,再开始科技研发的科研流程。
这个模式上,就存在一定的区别。
之后的过程自然也是一波三折
因为没有参考案例,所以只能自己捣鼓,捣鼓出产品后,又没地方实验,于是阿里又决定,在当时的阿里小贷业务上做实验。这个决策把阿里小贷业务坑的不行,毕竟是全新的理论,又是自己摸索出来的系统,故障率可以想象。
甚至逼的阿里小贷负责人忍无可忍,跑去和马云求饶,“马总,能不能放我一马?”
马云继续洗脑~“不行,云计算是未来,哪怕阿里小贷死了,云计算都不能死”
但是马云的洗脑术只能治标无法治本,自2009年起步到2012三年,因为阿里云三年都没有起色,阿里自己内部都受不了了。
很多阿里的同事都开始认为王坚是一个“骗子”。开始只在背地里说,后来,大家都不再忌讳,公司里也开始流传起很多骗子王坚的笑话。
“一个学心理的博士居然当上阿里巴巴的 CTO,心理学学得真好啊!”(另:需要注意的是,王坚学的是工业心理学,是属于工科的)
在内网,一群人也毫不避讳的围攻马云和王坚。
但是在这样的压力和质疑下,王坚都没有退缩,阿里也抗住了压力继续支持阿里云,最终,阿里云终于突破了原计划的集群规模。
在2012 年的阿里云年会上,王坚走上台,他紧紧攥着话筒,几次抬眼望向远处,几次欲言又止,最终泣不成声——
“这两年我挨的骂甚至比我一辈子挨的骂还多。但是,我不后悔。只是,我上台之前看到几位同事,他们以前在阿里云,现在不在阿里云了。”
作为前沿领域的科学家,前无硅谷案例,后没有取得成果,周围一群同事又当面指责或是背地里逃离的情况下,王坚当时的痛苦之大,是可以想象的。在那样的情况下还能绝境前行,不但要有一点理想主义,更需要难以想象的毅力与坚持。
满腔热血易,漆黑摸索难
自建国以来,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架构,是中国以国家意志在举国体制下开创的一套科技创新体系。这套架构一直是中国科研的法宝和骄傲,他的特点,是定目标,下功夫,猛攻克。
“我们当掉裤子也要造成原子弹”
下了目标,举国体制调动资源,一群人流血流汗的拼命,你可能会苦,会累,会流血流汗,但你并不会痛苦。因为你明白,你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你的团队也依然会具有非常高的凝聚力。就算当掉裤子,你也依然还有造出原子弹的理想。这份理想的驱动力,是无比强大的。
但阿里云的研发过程,则属于,我们试试看能不能造成一个原子弹来。你一样会苦,会累,会流血流汗,但更重要的,是你会非常痛苦,因为你并不确定,自己是为国家造出原子弹的功臣,还是浪费资源的民科小丑。同事,朋友,亲人都会对你表示不解。这种痛苦,不像引刀成一快那么爽快,而是在无数个寂静的夜,在你的心底里呢喃的质问着你自己。这个时候想要坚持你的理想,就不那么容易了。
在追赶红利消失的新时代,阿里云这样,在一片迷茫中抹黑三年,人心还没散,还能撑下来的团队,其管理经验,科研模式,绝对是非常值得其他公司借鉴的。
这,才是我认为,王坚最后成为第一个民企院士的关键原因。
工程院院士们,可能对阿里云在漆黑中探索前行的这种精神有更多的共鸣,也认为这套科技创新模式,更值得其他民企们参考吧。
很多人眼里,这个小新闻只是李彦宏选院士失败的一个小八卦,但我眼里,这等于是数百个最顶级分析师做了一个企业科研分析报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