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收入危机来临:疫情到来,谁也别想独善
大概是从三月开始,一些自媒体微信群里逐渐开始出现这样的声音:
“最近收入好像减少了”。
“视频播放量下降不明显,收入下降倒是很明显”。
“问答阅读断崖式下跌,大家现在家里都在干嘛?”
“青云计划现在好难搞,而且提现延期了。”
“收费专栏也延期提现了。”
“微信的收入也明显下降了”。
……
而到今天,我相信绝大多数自媒体作者也都察觉到了两点:第一,自媒体收入明显下降;第二,平台相关奖励政策开始转冷。
那么问题来了,按说受疫情的影响,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长明显增长,对视频和资讯类相关内容关注量也都增加不少,为什么收入反而下降了?
其实很简单,疫情影响了整个商业体系,而整个商业体系的恶化也让广告业受到了较大影响——企业主们基本上都收紧了推广预算,换句话说,整个互联网广告行业的收入都降低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文娱、社交资讯、知识付费类平台基本上都受到了波及,微信和今日头条也不例外。
那么这个传导机制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游戏行业反而能够在疫情到来时“脱颖而出”?以及,大家最关心的,自媒体收入什么时候能够回归正常轨道?
解读马斯洛需求模型,弄清两种独立事件背后的内在联系相信很多运营岗的同学都知道马斯洛需求模型,它大概长的像下图这样:
对应各类需求的概念大家基本在网上都可以找到,但是很多人不太清楚的一点是,这个模型可以解读众多社会现象,从宏观到微观,从卖煎饼到开发产品,都可以用马斯洛需求模型加以阐述。
比如说这次疫情的爆发以及后续影响,当我们质疑某个行业会否深受影响的时候,先去做一下需求分析,基本上就能获得相应的结论。
疫情对人们需求的影响,可以说直接到达了第二层——安全的需求,而因此造成的结果就是,人们对于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基本上都要让步于安全需求,事实上,世界各国政府都先后采取的措施,也符合马斯洛需求模型,在面临极端的生存环境的前提下,所有的需求都让步于生存需求。
所以整个社会的商业活动也必然围绕着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展开。
大流行病期间的“生存需求”有哪些?
医疗、基础生活资料相关产业、基础类工业制造业。
在满足这个的基础上,再沿着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方向开放工业、商业活动。当然,互联网产业是例外。
得益于互联网自身的特性,它具备与现实商业活动迥异的马斯洛需求模型,换句话说,它基本上不受限于这个模型,它能同时满足人们对于各类层面的需求,但它也有一个无法解除的特性——与现实事物的连接性。
所以除了游戏、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等细分领域之外,绝大部分互联网+行业也深受本次疫情影响,无法完成服务闭环。
从这个层面来分析,整个社会大体上仍处于安全需求阶段,基本上所有人都需要戴着口罩从事各类活动,同时在一些地区甚至即便戴口罩也不能从事生产生活活动。
所以大环境还是处于第二等级(安全需求等级),但互联网做支撑的情况下,社交需求的应用场景从线下结合线上转向了纯线上,这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内容领域的短期繁荣,但从商业角度来讲,内容的资金池子并没有水涨船高,甚至水更少船更多了。
这是因为内容无法动摇普通消费者的消费决心,需求萎靡的情况下,人们消费意愿更理性,更追求满足基本需求。
所以结论就是,商家广告投放的规模和成本都会出现急速下降,而依赖内容传播来体现广告价值的自媒体平台,在入不敷出的前提下也就很难保障平台作者们的高收益。
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自媒体作者们应该暂时放弃,或者说,该如何破局?
首先我们必须重视一条基本的价值规律:买卖双方所提供的商品/回报在价值层面上基本对等。
我们要将内容视为一座桥梁,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存在着一条大河或者一片大海,但他们拥有前往对岸去的需求。消费者需要抵达之前就了解对岸的情况,以决定自己是否要为此付出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而商家需要了解对岸的人们对自己的感兴趣程度,以及如何放大这种兴趣和好奇。自媒体平台的作用就是桥梁,通过各类运营手段和优质内容,将消费者送到他/她想要的服务或商品跟前,将商家送到他/她的目标人群之前。
自媒体平台的费用,就是过路费。消费者付出时间成本,商家付出经济成本,自媒体平台则需要维护桥梁本身的耐用性,付出维护成本。
如今桥梁在,商家在,问题是消费者较之以前大大减少,闭环被破坏了。
但是不是就意味着没有活路了?
并非如此。
人的消费是有惯性的,同时经济活动也有惯性,人们的消费不会平白消失,只是换了渠道,减少了频率。
换句话说,整体上的消费状况不变,只是这个时间段出现了强力抑制。
自媒体作者的应对,我认为可以归结为当年李善长给朱元璋出的那一招: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缓称王就不说了,只说其他两件事)。
广积粮的意思,就是在这个时候保持高活跃度,以发展粉丝为第一要务。因为客单价降低的主因并非流量减少,甚至流量反而比平常更多,这个时候就需要在同一类内容的数量上进行突破,以尽可能多的吸粉。
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多的尝试其他细分种类的内容创作,比如说短视频。许多图文类作者鲜少尝试短视频,一则因为它需要较强的执行能力,二则因为创作者对优质内容的追求必然决定着对短视频高品质的心理需求,也就容易让我们因为没有掌握视频的专业处理技术而停步不前。
但事实上这是一个误解,内容的核心永远是思想的独特性,在短视频上也同样如此,相比视频处理技术,我们更需要的是创意和对创意呈现方式的思考。
高筑墙的意思,就是形成个人IP。内容也是有壁垒的,酷玩、一条等优秀的自媒体运营者告诉我们,专注于一个领域,并在该领域内进入KOL,并具有内容独特性,是做内容的阳关大道。
事实上垂直领域这个概念的提出也跟自媒体作者的“利益最大化”息息相关,当我们专注于某个领域时,除了拥有更高的粉丝忠诚度之外,同时我们对于这个领域的理解也会与日俱增,这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我最初的估计,是中国疫情在4月初基本得到控制,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我从未想到过疫情会在国外大爆发(2月写的文章),而且以美国和欧洲国家疫情最为严重,要知道我们整日里说到的“西方发达国家”,可不就是以美英法德为首的这些欧洲北美国家?
他们象征着当前世界的经济主体,虽然亚洲在崛起,中国印度代表着新兴市场,但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依然不是最强悍的那一块。
所以当欧美疫情每况愈下的时候,我就知道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不可避免,也没有哪一个行业或者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人类命运共同体,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已,因为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将全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全球贸易的肇始其实也源自于信息的快速交换。那么在未来,如果信息传播效率更快,全球化只会越来越成为全人类的主流。
所以当疫情真正过去的时候,当中国的经济受外围影响可控之后,线上消费将比线下消费更早焕发生机,同时线上消费将会接着这次机会成为未来的主流销售模式之一。
当然,这里的线上消费不仅仅指的是自媒体平台所谓的信息流带货,还有更为直接直白的直播带货、短视频带货等,电商也不再是简单粗暴的直接卖货,可能成为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卖主的上游。
但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当疫情过去后,内容行业很可能会借助这样的机会获得新生。
总之,疫情对于自媒体平台的影响确实不小,但远小于其他产业。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江山不幸诗家幸。虽然现如今不至于这么夸张,但内容和一日三餐一样,早就成为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东西。
所以在大水退去的年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生存下去,静候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