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合伙人变拆伙人?筑好三道防火墙,合作顺畅有

地产界和商界混迹了20多年,实在是看见了太多生意场上的分分合合。尤其是合伙创业,能够自始至终,团结互信合作到底的,比较少见。更多的是相互指责,反目成仇,一地鸡毛,两败俱伤。这其中有朋友、同事、亲戚、情侣、夫妻,翻脸似乎和合作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必然联系。

见得多了,倒也总结出一些规律。合伙变拆伙,一般都是以下原因惹的祸:


合伙人变拆伙人?筑好三道防火墙,合作顺畅有

1.利益约定不清。

很多合伙创业初始,都是凭着一腔热血。看好了某个方向,憧憬着财富未来。这个时候什么都好说,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大原则,以干起来再说为共识。投资的比例,利益的分配,风险的预案等等关键事项,草草约定,甚至是羞于启齿。等到真金白银见分晓时,又谁都不会让步。

2.管理分工不明。

很多合伙项目在没有做大之前,股东、合伙人参与具体事务管理是很常见的,但往往都是排个座次,选个草头王,具体的事务架构很乱。都当甩手掌柜的,我见过;抢着管理争权夺位的我也见过。然而更多的是互相埋怨,“我做的比较多,奉献比较大,他什么都不管或老是帮倒忙……”

要知道每一个合伙人对下面的员工来说都是老板,合伙人之间没有默契,项目是不可能稳定的发展。

3.思维渐行渐远。

合作初始都是基于某一美好的远景或美好的愿望,然而创业哪有坦途?一致的目标并不意味着统一的思维路径。一旦压力挫折来临,情况不及预期,判断产生分歧,相互埋怨与指摘就会愈演愈烈,危及双方的合作。

4.性格无法相容。

两口子过日子,讲究性格相合。难道合伙做生意性格也有讲究?那是肯定的,抛开八字命理那套不讲,合作双方性格上的互补非常重要。

互谅互让,都不太讲究,有时倒未必能把生意做好。一方精细算计多一点,一方宽容多顾大局,反而可能是天作之和。


照这么说,难道合伙就是一个魔咒最终都会以失败收场吗?当然不是,综合许多成功和失败案例的观察,在此我建议如下:

1、合作之前一定要签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协议书,把双方的权利义务都讲清楚,这一步非常必要。

A、首先这是个强迫大家深入思考和推演的过程,尽量把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和应对方案都大体约定一下,丑话都说在前头,尤其是风险都考虑清楚;尤其是关系特殊的人,不要碍于面子,丢了里子。

B、这份协议后续对双方的行为是个框架式的规范和约束,可以尽量减少盲区。

C、一旦争议双方无法掰扯清楚,那你会发现还真的只有法庭上能讲明白,判清楚,这时候合同就起决定性的作用。


合伙人变拆伙人?筑好三道防火墙,合作顺畅有


2. 协议怎么签?务必落实三个机制:

一、分配机制。

合伙的组合是非常多样的,这关键看合伙人是带着什么资源入伙的,有的是资金、有的是技术、有的是资源等等,对应的分配权如何确定,这从一开始就要明确,不但在分红时有用,一次性投入后,如果追加投入也是需要明确比例约定的。

二、管理机制。

项目或企业能否做好,管理体制很关键,很多案例都是自身经营的不错,可因为内部纷争而垮掉或大伤元气。明确各自分工,落实权利义务,发挥各自特长,协作且不相互干扰,这才能体现合伙经营的意义。

三、退出机制。不管你愿不愿意?在双方合伙创业的漫漫长途中。可能分道扬镳的十字路口太多了。即便能精诚团结,最终创业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所以在各个阶段,如何保证合伙人退出可以顺畅有序,而不是对项目或企业产生巨大冲击;项目终结时如何清算而不不会导致创业失败与人情崩裂的双重暴击,这就需要事先约定好推出机制。

3.达成审计共识。

在合伙创业的过程中,财务数据是体现经营状况的核心指标。我亲历的一个项目,股东之间初始相互信任,委托一个小股东守盘运营,数年后发现情况不对,派出审计组,也遇到巨大阻碍,甚至财务室着火灭失了部分财务凭证,最终审计结果股东腾挪数千万,项目也遭受重大损失。

所以,大家达成第三方年度审计共识是很有必要的,形成惯例后就不会有大的人为操作风险,有问题也可及时纠偏。有些小项目小店,犯不上审计也可以定期对账,形成习惯后对合伙都负责。


合伙人变拆伙人?筑好三道防火墙,合作顺畅有


我还是那句话,利益面前不要考验人性。与关系亲密的人一起合伙创业没错,但以为感情可以弥合一些利益上的分歧,那最好不要抱有这种侥幸心理,就算合伙双方可以,家庭是否理解?时间久了,易生缝隙,还是在商言商的好,筑好防火墙,才能保证合作顺畅。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