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复仇记:告诉那些把我赶出苹果的人,我
文/M叔
图侵删
1985年,随着苹果销量的下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乔布斯不满意,他的创业伙伴沃兹也离开了公司。而斯卡利提出罢免他的职位,否则自己辞职。最后的结果是董事会站在了斯卡利这一边,而乔布斯极力挣扎还是得不到任何支持。面对众叛亲离的场面,他愤然摔门而去!
以乔布斯要强的性格,也猜想得他绝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在1986年花1000万美金买下了卢卡斯影业的电脑动画部门,改名叫皮克斯。
皮克斯你应该不陌生,它是与迪士尼和梦工厂齐名的好莱坞三大动画工作室之一,拍过《玩具总动员》《飞屋环游记》等爆红全球的动画大片,叫好又叫座。
为什么乔布斯会有兴趣收购一家动画片公司呢?
当时,皮克斯正在研发一款可制作动画的高端成像计算机,而乔布斯刚刚被苹果公司董事会赶出来,他觉得收购皮克斯是一个东山再起,证明自己的机会。
但没想到,皮克斯的这个计算机项目后来失败了,公司陷入持续亏损。乔布斯每年掏几百万美元来给皮克斯输血,前后一共投入了5000万美元,却始终不见起色。
眼看到1994年底,乔布斯的资金终于快撑不住了。
这时,乔布斯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决策:聘请硅谷知名律师劳伦斯·利维担任皮克斯的执行副总裁。
你没有看错,确实是聘请了一名律师,来负责制定公司战略,挽救公司。
1995年,当劳伦斯·利维作为救火队员空降到皮克斯的时候,他发现皮克斯是一家非常特别的公司。无论是它的产品还是团队,都表现出了非常卓越的一面,但同时又面临相当严峻的现实困境,是一个矛盾的存在。
当时皮克斯主要有三个业务收入来源:
一是销售一款叫"渲染大师"的软件;
二是接拍商业动画广告;
三是制作动画短片;
"渲染大师",是皮克斯自己开发的一款绘制电脑图像的专业软件,做出来的视觉特效非常厉害。像《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终结者2》中的半人半机器生物等等,就是用"渲染大师"做出来的。这款软件是当时业内公认的制作特效最好的软件,还获得了1993年"奥斯卡科学工程奖",是皮克斯最引以为豪的产品。靠销售"渲染大师",皮克斯每年能获得两三百万美元的稳定收入,从数字上看还不错。
但利维和乔布斯深入分析后发现,实际上"渲染大师"只有50个主要客户,这些客户就是好莱坞的大型电影工作室,只有它们才支付得起昂贵的软件使用费。这就意味着,"渲染大师"很难出现突破性的销售增长。而皮克斯在"渲染大师"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那另外两个主要业务呢?
情况也差不多。在商业动画广告和动画短片这两个领域,皮克斯口碑好,但就是赚不到钱。制作动画广告的成本比真人广告更高,一段30秒的动画广告需要花费12.5万美元,耗时3个月,而且一不小心就会超支。这导致皮克斯的广告业务几乎是不赚钱的。
除了动画广告,皮克斯还拍过一系列只有几分钟的动画短片,非常受欢迎,其中一部获得了198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是相当厉害的成就。但问题是,这些动画短片一般是作为商业展览或者电影节上的一个暖场节目,没有单独的变现渠道,也就几乎没有商业价值。
这样分析下来,利维与乔布斯都觉得有些绝望。
乔布斯问利维,有没有可能在现有的三大业务之外,找到另外的突破口呢?
利维告诉乔布斯,当时皮克斯在尝试一个新的领域——制作它的第一部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但是,跟已有的成熟业务相比,这是一个风险极高的未知领域。那时迪士尼是动画界是绝对的王者,梦工厂才刚刚成立,皮克斯从来没有推出过动画电影,根本无法预测电影票房。好莱坞向来是成王败寇之地,如果电影票房扑街,皮克斯将遭受重创。而且,当时离预定的上映时间只有不到9个月,还有大量的后期制作工作没有完成。电影能不能按时上映也是一个问题。把宝押在动画电影上真的合适吗?
乔布斯在综合评估后最终认为,尽管面临重大风险,但进军动画电影是皮克斯崛起的唯一机会。要把握住这个机会,皮克斯就必须全面转型,从一家身在硅谷的科技企业转变成进军好莱坞的娱乐公司。
乔布斯又做出了,让所有人看不懂的决定:停止销售仍然盈利的"渲染大师"软件,解散商业广告部门;另一方面将公司的有限资源全部投入到《玩具总动员》上,尽最大努力确保电影的成功。
正当乔布斯在动员公司全部资源准备破釜沉舟时,后院又起火了。
有一天利维十分生气的跑去找乔布斯。这一件事十分戏剧化:被乔布斯请来的利维,竟然调转枪口,代表皮克斯的全体员工向乔布斯讨要股份。
原来,乔布斯在买下皮克斯时,曾经答应要给员工们一部分股票期权。但直到利维上任,乔布斯仍然没有兑现他的承诺。那些坚守了多年的骨干员工感觉上当受骗了,憋了一肚子火,随时可能爆发。利维意识到,期权问题就像皮克斯内部的一颗定时炸弹,如果不马上妥善解决,分分钟就会毁了皮克斯的整个团队。
乔布斯倒也不是一毛不拔,但他之前在苹果公司只占了11%左右的股份,导致被董事会联手赶走,苹果的事情给乔布斯留下了阴影,所有他只愿意留出15%~20%给员工。
利维冒着激怒乔布斯的风险,坚持要求给员工留出更高比例的期权。他认为,虽然乔布斯的股份会减少,但高期权激励会让皮克斯进入高速成长的轨道,公司越来越值钱,乔布斯的总财富实际上也是增加的。
作为一个大牛人,确实有肚量,乔布斯并没有生气,他认真考虑了利维建议,答应了增加比例。
在解决了皮克斯的内部管理困境之后,紧接着, 就是资金问题。要知道皮克斯准备进入的是动画电影行业,这是个前期十分烧钱的新领域。
乔布斯和利维商量过后决定:利维为了皮克斯IPO上市做准备,而乔布斯则想办法先把《玩具总动员》拍出来,通过第一部动画片电影赢得良好口碑,获取 IPO上市资格,完全解决资金问题。
但当时的皮克斯仍处于亏损的泥潭,而且面临巨大的转型风险。这样一家企业有人投资吗?又如何才能成功上市呢?
在硅谷流传一个说法,乔布斯拥有一种神秘的"现实扭曲力场",不管他的想法有多荒谬,他的气场和能量都能够迫使别人完全跟着他的想法走。这种"现实扭曲力场"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可能让听众变得盲目,看不到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可能促成积极的行动,从而变成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皮克斯会不会成为乔布斯另一个"现实扭曲力场"的杰作呢?
事实上,乔布斯这次要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他宣称皮克斯就是下一个迪士尼,皮克斯将复制迪士尼的辉煌。当年,迪士尼凭借手绘二维动画成为动画行业王者,而现在,皮克斯要以一种全新的形式,也就是电脑绘制的三维动画,引领一个全新的动画娱乐时代,创造出能和米老鼠、白雪公主媲美的家喻户晓的动画角色。
乔布斯还亲自动手制作演讲用的幻灯片。这时候,乔布斯那种偏执的完美主义就体现出来了。他精心调整幻灯片的每个细节,比如字间距和字体平滑度,确保每个字体的曲线都是完美的。在利维看来,这些细节普通人用肉眼根本看不出来。
当然,要想让投资者买单,光有精彩故事是不够的,还得有实实在在的财务预测分析,这就麻烦了。皮克斯短期内的经营业绩完全取决于《玩具总动员》的票房,而想在一部电影上映之前就预测它的票房,和瞎猜没什么两样。更麻烦的是,即使《玩具总动员》大卖,皮克斯能够分到的利润也很有限,最大的赢家其实是迪士尼。
为什么是迪士尼呢?因为皮克斯资金不足,无法独立承担制作电影的巨额费用,它曾在1991年和迪士尼签下一份合作协议。协议规定,由迪士尼出资赞助皮克斯的头三部动画电影,作为回报,迪士尼要拿走电影票房收入的大头。《玩具总动员》就是接受迪士尼资助的三部电影中的第一部。
利维仔细算过,把迪士尼的成本费用全部去掉之后,皮克斯实际拿到的票房收入比例很小,只有不到10%。按最好的情况估计,如果《玩具总动员》能够杀入史上动画片票房前三甲,也就是全球总票房收入达到3.5亿美元,皮克斯能分到的票房收益也只有区区1700万美元。如果《玩具总动员》票房表现平平,皮克斯就基本颗粒无收了。
这显然是一份不公平的协议,但当时皮克斯既没有资金也没有品牌,想要成功推出动画电影,除了和迪士尼合作之外别无选择。这份协议实际上规定了,在拍完三部和迪士尼的合作电影之前,皮克斯无论如何也是赚不到大钱的。投资人能不能接受这一点呢?乔布斯心里没底。
想要让投资人认可皮克斯的价值,就得获得权威投行的背书。决定IPO成败的关键一步就是找到合适的主导投行。按乔布斯的一贯风格,他坚持只和最顶级的投行合作:要么高盛,要么摩根士丹利。其他投行在他眼中都不值一提。然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到皮克斯考察之后,一致认为皮克斯的财务风险太高,还不具备IPO的条件。
这让本来信心满满的乔布斯遭受严重打击,以为皮克斯的上市梦就此破灭了,他的复仇之路再也没有可能
关键时候利维又站了出来,他试着寻找其他较小的投行,虽然名声不如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那么响亮,会让乔布斯觉得有些丢面子,但只要最终能成功上市,这只是小问题。利维找到一家硅谷的小型投行,他们愿意作为皮克斯上市的主导投行。而且这家投行的CEO答应,会亲自陪同乔布斯跑遍全美进行路演,也就是针对投资人的推荐活动。由投行CEO陪同路演,这在投资界是史无前例的高规格。骄傲的乔布斯也放下了对小型投行的成见,全力配合他们的工作。
敲定主导投行之后,接下来还要确定一个关键事项,就是IPO的时间。刚才说过,皮克斯最大的希望就是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上映的时间已经定在1995年11月的感恩节档期,那么,IPO到底应该定在电影上映之前,还是上映之后?在这个问题上,利维和乔布斯又一次发生了争执。乔布斯认为,应该抢在电影上映之前就IPO,这样,无论电影票房表现如何,都不会影响上市进程。但利维坚持认为,IPO时间应该定在电影上映之后。
利维是从长远角度来考虑这件事的。如果在电影上映之前就IPO,万一上映后票房惨败,导致股价暴跌,皮克斯就有欺骗投资者的嫌疑,在资本市场上背负恶名,以后再想翻身就难了。而如果在电影上映之后IPO,如果票房表现抢眼,那么皮克斯能以更高的价格发行股票,从而募集到更多资金;万一票房表现一般,可以相应调低发行价格;而如果票房惨败,甚至可以考虑临时取消IPO,等待更好的机会。总之,这对投资者是一种更负责任的态度。
IPO时间最终按利维的意见,定在了电影上映的一周之后。这就意味着,皮克斯究竟能否顺利IPO,能以什么样的价格募集到多少资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玩具总动员》上映后的票房表现。在电影上映后的那个周末,利维焦急地守在电话机旁,等待着票房数字。
这时,好消息来了,《玩具总动员》的首周末票房高达3000万美元,业内人士估计,这部电影的最终票房将达到2亿美元,很有希望问鼎当年的北美票房冠军。同时,主导投行传来消息,资本市场对皮克斯的兴趣高涨,他们把股票的发行价格,从12~14美元,调高到了22美元。
几天后,皮克斯登陆纳斯达克的日子也终于到来了。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不同,它没有敲钟仪式,只有电脑上多出来的一个交易代码。那天,利维和乔布斯就坐在主导投行办公室的电脑前面,盯着屏幕上皮克斯的股票价格,从22美元一路飙升到39美元。皮克斯的总市值达到了15亿美元,乔布斯作为皮克斯的大股东,瞬间重回亿万富翁之列。
乔布斯当时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他偷偷跑到隔壁一间办公室,给他的好朋友、甲骨文软件公司CEO拉里·埃里森打了一个电话,只说了一句话:"拉里,我做到了。"
对乔布斯来说,皮克斯的成功上市,结束了他从1986年离开苹果后将近10年的人生低谷,让他重新向世人证明了自己,也给了那些当年让他扫地出门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在皮克斯上市一年多之后,乔布斯创办的NeXT电脑公司被苹果收购,乔布斯也同时回归苹果,开启了苹果公司的新时代。
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
·劳伦斯·利维《孵化皮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