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如何看穿一切?
从来没有一种生物像人类这样,对看得更远如此执着。
早在灵长类动物上线之初,我们这些老祖宗就把技能点嗖嗖加在了视力上。这让它们更容易在森林中发现食物和天敌,获得了生存优势,真是精得跟猴一样。
一招鲜,吃遍天。之后5000万年中,灵长类动物不断攀登视力的科技树。其中一部分在眼睛的中央视网膜区域,演化出中央凹这样一个结构,一下子把视觉分辨率从720P提升到了4K甚至8K,获得了超高清视觉,不管是近处的果子,还是远处的大脑斧,那都是尽收眼底。
8K的视觉,286的处理器肯定跑不动了。这就需要更强的大脑来处理信息。于是在视觉的推动下,祖先们迈出了向高等智力演化的第一步。
有了8K甚至更高的视觉能力之后,还能怎么加视觉技能呢?
众所周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是没有楼,那就先直立行走。于是,大概300万年前,我们的老祖先顶着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从此站起来了。
只是这时候,人类的眼睛已经不是为了寻找水果,而是一双猎食者的眼睛。更远的视力让祖先更容易发现资源和敌人,也能更好地在团队协作中交流信息。
即便人类走出狩猎时代,建立了城邦,看得更远也意味着掌握更多的信息,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因此,人类有文明之后,怎样看得更远,就成了不懈的追求。
但在演化的局限下,这种追求只能靠想象。直到1608年,荷兰米德尔堡的眼镜制造商汉斯·利普西(Hans Lippershey )发明了折射望远镜,千里眼的幻想终于照进现实。
这种望远镜由一个凸透镜(物镜)和一个凹透镜(目镜)组成,放大倍数只有3倍。也就是说用这个倍数的望远镜看300米外的物体,效果相当于用肉眼看100米外的物体。
1609年,仰望星空的伽利略,通过将物镜改为平凸镜,制作了一架口径4.2厘米,长约1.2米的望远镜。改良后的望远镜放大倍数增大到30倍。
伽利略用它观测到了月球陨石坑、太阳黑子、木星的4颗卫星、土星环,并指出银河实际上是由许多恒星构成的,而地球确实是在绕着太阳转。
虽然由于伽利略没有在望远镜上添加遮光玻璃,伤了眼睛,最后几乎失明,又因为坚持地球绕太阳转,被判处终身监禁。但是科学的光芒却由此开始,越来越明亮。
在伽利略的引领下,欧洲掀起了改良望远镜的风潮。德国的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了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视野更宽阔的望远镜。
不过,由于透镜对不同波长的色光有不同的折射率,也就是说,不同颜色的光经过折射之后,并不能完美地落在同一个焦平面上。
所以,人们通过望远镜看到的东西,往往镶了一道彩色的边,学名“色差”。虽然色差很梦幻,但是影响观测结果。
当时人们的解决方案是尽可能地增加透镜的焦距,以减少透镜的折射角度。但是这么一来,望远镜不得不变得很长。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在1665年制作了一台筒长近6米的望远镜,后来他干脆直接将物镜放到塔顶,手持目镜对准物镜,构成一个虚拟的40多米望远镜, 完美地诠释了“一寸长,一寸强”。
当大部分科学家在“如何变长”的路上越走越远时,通过三棱镜发现了阳光的秘密的牛顿说,我觉得这样不行。他选择了另一条路,用光在镜筒里的反射,“折叠”了物镜到目镜的距离,使望远镜大大缩小。
牛顿制造的望远镜只有15厘米长,却能把观测目标放大40倍。而且因为主镜是反射镜,不会像透镜的折射那样产生烦人的色差,大大改善了对天体的观测精度,之后的大型天文望远镜,都是在牛顿发明的基础之上。
在之后的两百多年里,地球上的人类用越来越强大的望远镜眺望星空,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和越来越多的小行星,观测了彗星和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通过对恒星进行光谱分类,了解构成恒星的元素。
天体物理学在这些广泛而好奇的眺望中逐渐形成,人类终于接受了哥白尼和伽利略提出的事实,地球只是围绕太阳的一颗行星,是宇宙中无数天体中的一颗。
神学,终于在科学面前一败涂地。
望远对人类的震撼没有就此停止。
1922年,威尔逊山天文台,一个叫哈勃的年轻人把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胡克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中一团模糊的光斑。
当时科学界对宇宙的共识,银河系就是宇宙的全部,而银河系的边界,离地球十几万光年。那些模糊的光斑,只是一些星际尘埃。
但哈勃发现,这些光斑里有许多微小的星星。通过对它们光变周期的观测和计算,哈勃发现这些星星跟地球的距离有86万光年之遥。换句话说,银河系并非宇宙的全部,那些模糊的光斑,是银河之外更遥远的银河。
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哈勃最终得出了一个更加惊世骇俗的结论:宇宙正在膨胀。为了看得更远而站起来的人类,终于在直立行走300万年后,开始触摸宇宙诞生的奥秘。
当然,人类并不总是沉浸在星空的宏大叙事中。
人类是这样一种奇怪的生物,既有伟大的好奇心,又能沉浸于眼前的幸福生活。在望远镜被用于观看星空和寻找海岸线的同时,19世纪的贵族小姐们也会携带望远镜,在剧院里观赏演员的动作表情。望远镜,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探险、运动、工作和娱乐。
为了日常使用的需要,人们又在望远镜里增加了更加复杂的棱镜来延长光路,使望远镜变得越来越精致、小巧和便携。
这一趋势的极致,就是我们今天最常见的望远镜——手机。
这是一台vivo X30 PRO。在先进的光学和电子技术加持下,它把一个60倍变焦镜头浓缩到小小的镜头模块里。
加上vivo自主研发的超分算法,X30 Pro可以将500米外的景物尽收眼底,拍摄成1300万像素高清图片。它能让你轻松拍出超级月亮,看清上面的环形山。
X30 Pro的后置四摄中,还配置了一颗3200万像素、等效 50mm的人像镜头。它最符合人眼的视觉感受,没有广角镜头造成的透视变形,能帮你拍出爱的人最美的样子。
仰望星空和热爱生活,从来不是矛盾的两面。因为好奇心和爱,从来都是人性光芒中的一体。无论是浩瀚星空,还是眼前的幸福生活,同样值得你时刻留心,值得不断去记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Dollfus, Audouin,《ChristiaanHuygens as telescope maker and planetary observer》,absabs.harvard.edu;
[2]History of the telescope,Wikipedia;
[3]Mount Wilson Observatory,Wikipedia;
[4]《A Brief History of The Telescope: From 1608 to Gamma-Ray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
[5]《The Telescope》,galileo.rice.edu;
[6]《天文望远镜今年400岁 回顾奇迹文化历史》,搜狐网;
[7]色差;维基百科;
音视频素材:
[1]ESA/Hubble, Digitized Sky Survey, Nick Risinger (skysurvey.org)
[2] ESA/Hubble (M. Kornmesser)
[3]Sascha Ende - Also Sprach Zarathus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