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此人是金庸小说中唯一武功通天却对社会毫无意

金庸小说被比喻成“成人的童话”,这很有道理。读者能从中读出很多发人深省的东西,不过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哲学的思辨”、“人生的思考”。

重读《天龙八部》,尤其在这方面有所感悟。

此人是金庸小说中唯一武功通天却对社会毫无意

先来说说金庸小说中的那些发人深省的东西吧。苏星河所设的“珍珑棋局”主要的参加者是4个。

第一个是段誉,书中说段誉棋力很高,但太爱惜子力,于是失败。

第二个上场的是慕容复。慕容复与段誉相反,他为了不失势,勇于弃子。不过还是败了。慕容复下棋过程中入了魔道,鸠摩智说了一句你连我边角的纠缠都摆不平,还想逐鹿中原?这句话触动了慕容复的心魔,他想起自己劳碌半生前途渺茫,差点自杀。

第三个上场的是段延庆。段延庆也入了魔。丁春秋说,一个人由正入邪易,改邪归正难,正好说中了段延庆的心事。段延庆想起自己本来堂堂正正的皇室子弟,落得这么个下场,心生自尽的念头。

此人是金庸小说中唯一武功通天却对社会毫无意

以上的慕容复和段延庆二人的入魔,是很有哲学意味的。下棋就是人生,这种比喻极为深刻。

这当然只是一种比喻,是不会真实发生的。下棋可以触动心事,但绝不会引发自尽。金庸的小说如果仅仅从艺术性上来看当然是非常精妙的。但有些东西也确实是一厢情愿,有悖于现实。

就比如说第四位上场的虚竹。他只是一个小和尚,因为心地仁慈,误打误撞,破解了珍珑棋局,从此一生发生巨大变化。

金庸想通过这个例子表达出心善、无欲无求就会换来美好生活的道理。想要宣扬这种人生观是没错的,但从现实角度来说,这根本就大错特错了。

心地善良就真的会换来好的结局吗?无欲无求真的能最终盆满钵满吗?根本就不是。

此人是金庸小说中唯一武功通天却对社会毫无意

这个世界绝对不是非黑即白的。也没有人是纯粹的善良,纯粹的邪恶。只不过比例不同罢了。一个人如果善良指数100,邪恶指数0,绝对会不容于社会。这就叫中庸之道。

一定程度上来说,“邪恶”可能是社会进步和发展中所必不可少的。当然了,我说的邪恶,并非是做坏事,只是比喻人的欲望、贪婪等等。就好比,人很贪婪,所以要赚钱。人好逸恶劳,贪图省力,所以发明了汽车。你会发现,科技的发展,都是人内心深处的那种欲望造成的。

但在武侠小说中,却不是这样。有追求就是有野心,没出息就成了宅心仁厚。这显然跟社会进步有所违背。

向虚竹这样的人,心地善良是没错的,但其能力、性格都对社会毫无意义,也不可能为公司、社会创造出价值。

所以,有人说,金庸的小说是“童话”,他在追求一个纯粹的理想世界。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