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痛快的逆袭,从数字新基建开始
打开新闻APP,国际版的新闻从未如此让人迷惑——
日本厚生劳动省大臣在众议会被问及,我国捐赠的12500份核酸检测试剂盒后续使用情况时,当场闭麦1分32秒;
韩国"新天地"教会的礼拜活动导致大型聚集性疫情爆发;
在意大利和英国街头戴上口罩,竟会惹来被打的风险……
以上种种,都比不过美国一系列"狂妄"操作让人深感无力。
目前,美国超过一半地区已经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却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
官方更是建议无需佩戴口罩,甚至直接下架最大二手交易平台ebay上所有和口罩有关的商品;
美国机场及其他入境地点,至今几乎没有安排除了面向中国和伊朗以外的筛查、检测和隔离措施;
截止目前,全美累计核酸检测量估计为4000人次以内,同比我国最高峰时期一天全国接受核算检测人数40000人次……
以上,不再一一列举。
这场疫情对除中国以外的国家而言,其实并不是一场猝不及防的"考试"。
一个多月前,中国便以武汉封城、全国配合居家隔离等硬核手段告诸外界。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也大概率阻断了疫情的全面大爆发。
对此,WHO考察组外方组长、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给予高度肯定:"我代表世界感谢武汉人民、中国人民。"
而反观最近在美国的所见所闻,也让我想起一件更匪夷所思的事——绝迹数十年的麻疹,在美国再次爆发。
理论上,早已发明的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即可避免疾病的爆发——是的,此处科普一个冷知识:
疫苗必须通过大范围全面接种才能对人群起效,个体的区别只会导致多次注射疫苗起不了作用。
但在美国,由于许多家长盲信了"接种疫苗"会导致孤独症的伪科学说法,拒绝接种疫苗,间接导致了已经消失15年的麻疹再次爆发。
但更致命的,是医药费。
不同于我国病毒检测和治疗费用全免,美国的病毒检测费用高昂,必须购买医疗保险才能够报销部分,报销比例和保险费用成正比。
许多美国普通民众如果买不起保险,那么就连最基本的病毒检测也成了问题。
"如果不买保险,随时个人破产"——医疗保险广告上的这句话,可不是危言耸听。
国内某保险公司提供的赴美保险,美国公司提供的保险贵很多
由此可见,"抄作业"之路对国外来说,似乎没那么简单。
更不用提,我国的"数字化防疫系统",不是靠临时抱佛脚的"抄作业",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近年来,欧洲的整体数字化经济基础建设,其实并不如人意。
一如当年电信监管专家Diane Mullenex担忧:"欧洲在数字经济发展中落后于全球其他地区,而一个成功的数字市场依赖于基础设施……欧洲的电信运营商在投资网络等基础设施时,速度明显慢于其他国家。"
其中,以德国为典型——早在两年前发布的 "D21数字指数"显示:德国目前仍是数字化的发展中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初施密特政府决议在全国部署光纤基础设施以来,进度条在整整35年都没有再更新;
反观我国近十年的数字化经济基础建设历程,对照近期的数字抗疫方案,可谓一部"逆袭爽剧"。韬光养晦数十年,终得硕果。
举例而言,基层社区人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面临的最大考验在于,无法人为核实隔离情况——哪些人完成了隔离,是否存在感染的风险,是否去过重点疫区等等。在没有数字化基础设施的社会里,这些信息可想而知都是被一个个组织割裂的、无法被集中获取的。
但聪明的杭州市政府通过与阿里云和合作,将这类信息做成了一个叫"健康码"的电子凭证,通过有效评估感染风险,以达到最高效的的防疫目的,坐实了数字化抗疫"课代表"的身份。而健康码也因其便利和有效性,成功由杭州推往全国。
在很多国家的普遍认知里,封闭在家=停工停学,社会停滞不前。
但在中国并不是这样——在众多在线办公平台的支持下,企业云上开启复工自救。
更不用提钉钉这类办公工具,也因其功能齐全且长期免费,被许多学校选择作为上网课的工具,让许多熊孩子们早早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
而这些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远远不止存在民众生活中,早在第一时间冲上火线。
疫情爆发之迅猛,但留给医务人员的时间并不多。一组CT片有300多张,就算是资深的医师也需要至少10分钟才能完成读片诊断。也就是说就算一天工作10小时什么也不干,一位医生也只能诊断60人左右。
在这个"时间就是生命"的时刻,AI出手了。包括郑州小汤山在内的100多家医院,纷纷借助阿里达摩院的医疗AI技术,对超过六万例疑似肺炎病例进行读片诊断,每位只需要20秒,正确性却高达96%。
AI不能替代人,但它在危机的时刻,极大的减轻了医生的重复工作负担,有效的提高了诊断的效率,为亟待诊断和治疗的病人争夺一分一秒。
万能的数字新基建,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无论是帮助家长和孩子复工复课、还是助力一线医生读片诊断,这看似轻巧而迅速上线的背后, 是生于疼痛的阿里云。他受命于疫情危难之时,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最有力的项目之一,以一云之力助我们安全,衔接今日现实生活与未来无限可能。
谁能想起,当年马云承诺要为阿里云投资十年,每年投入十亿。
无论是公司内部的不停质疑,还是李马二人的嗤之以鼻,都没有让这个"登月计划"消失。
一群人含着泪的坚持,让十年后的阿里云成为亚太第一、全球前三的深海巨兽。
经过多年的布局,阿里云数据中心的总体规模也已超百万台服务器,覆盖全球。
回过头去看,当初的一切质疑与决心,莫不是"十年树木"的姿态。
这一切都是数字新基建带来的变幻万象,也恰好是阿里第一颗人工智能自研芯片"含光"的背后含义——"视之不可见,运之不知有,其所触也,泯然无际,经物而物不觉。"(《列子·汤问》形容含光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