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疫情下的职场:裁员降薪常态化,提早构建三大

文末有思维导图,建议收藏!

好友坤宇,今年37岁,是一家消费品企业的高级市场经理,在这次疫情后,他匆匆回到工作岗位,一上班企业HR找他谈话:他的名字赫然在解雇清单上。

明明之前业绩突出,年后还有望晋升为大区总监,却因为疫情导致市场不景气,企业成本过高,而“被裁员”,坤宇确实不甘心。

因为上有老下有小,房子、车子都有贷款,他主动和公司协商,自动降薪,保留职位,从原先30万年薪,降到每月只拿最低工资3200。

工作是保住了,但收入变成了原来的10%。而他和妻子并没有多少存款,平时花钱也比较大方。平时也没有什么其他收入来源,这下子,生活变得捉襟见肘。

疫情下,各种公司裁员、降薪已经成为新常态。

新潮传媒复工首日裁员500人;

松鼠AI全员降薪,3.5折工资要拿5个月;最核心高管零工资,1月统一半折;

K歌之王2月9日解雇全体员工,或将清算破产;

……

疫情固然是一个“黑天鹅”事件,但对职场人来说,我们要把疫情当做一个自我调整的“契机”,找出现在职业发展、财务规划和人生策略上的薄弱之处。职场人应该利用这次疫情,好好反思如何构建自己的护城河。

什么是个人发展的“护城河”?

护城河最早指人工挖掘的围绕城墙的河,起到防御作用。帕特·多尔西在《巴菲特的护城河》一书中,把“护城河”引申到投资领域,特指企业在结构性上的竞争优势。

企业的这种“护城河”的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

长期保持高资本回报率防止竞争对手模仿或复制

护城河越宽,防御能力越强,企业的安全区域就越大。

对个人来说,我们也要有意识的不断拓宽自己的“护城河”,这样抵御不确定性的能力会越来越强,自我发展也会实现质的突破。

疫情下的职场:裁员降薪常态化,提早构建三大

为什么突发裁员、降薪时,人们总是束手无措,感到格外焦虑?

1、缺少职业规划方面的准备,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

人们总是倾向认为得到就不会再失去,在职场上也是如此。

很多人从职员到经理,再到总监,总觉得可以一路进入高层,但事实上,职场发展在40岁之后会遇到很大的上升阻力,不仅如此,企业在平衡投入和产出时,也会考虑人力资源的性价比。

没有长期的职业规划,就无法应对职场上突然起来的裁员、降薪。

2、平时不善理财,没有给自己留出足够的备用金,应对职场上的不确定事件

50%的中国家庭储蓄为零,不仅如此,还有过高的房贷压力。当工作收入成为唯一经济来源时,一旦工作出现裁员、降薪,生活瞬间陷入窘境。不仅如此,压力徒增后,为了马上赚到钱,很容易选择一份不适合自己的工作,职业规划进一步会偏离既定轨道。

3、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遇到裁员降薪就消极对待

中兴曾因为解雇一名员工,发生了员工承受不住心理压力跳楼的惨剧。未来职场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绝对稳定的工作不再存在,从心态上,必须要学会积极的看待各种职场“黑天鹅”事件。

什么是黑天鹅事件?

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

几乎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会遭遇裁员、降薪等事件,这已经成为职场新常态,之所以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格外焦虑,是因为我们缺少职业规划、财务和心理上的各种准备,提前构筑“职业护城河”、“财务护城河”和“心理护城河”,才能从容应对。

疫情下的职场:裁员降薪常态化,提早构建三大

职业护城河:我们需要是动态的满足市场的需求,把自己当成一家公司

首先,我们谈“职业护城河”,职业发展是一个人在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不少职场人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职场难题”:

比如大学应届生,很多人“刚毕业就失业”;

比如职场中年人,大多会遇到“35岁效应”

再比如,很多职场妈妈,也会遭遇事业和家庭的两难问题

似乎每个阶段的职场人的“护城河”都很浅很窄,稍稍有点“风吹草动”都会遭遇困境。

我不禁思考:职业护城河的本质是什么?

职场护城河的本质是要动态的建立与市场需求直接匹配的核心竞争优势。几点解读:

1、职业护城河是一种核心竞争优势

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某一方面,甚至是几方面具备“硬本领”。什么是硬本领?我听过最好的解释来自下班加油站创始人张萌:

硬本领就是一旦你亮出来,别人就没有饭吃。

郭德纲也曾说,不要用你的业余爱好,来挑战我们赖以生存的专业。

很多人在职场上的替代性非常高,就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的专业变成一道坚实的壁垒。

2、与市场需求直接匹配

这一点经常被职场人忽略。我举个身边的例子,大家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我的前同事是一位平面设计师,他不满足于设计本身,还自学了广告、创意和营销相关的知识,参加了很多企业营销类的广告设计大赛,并多次获奖。

前年公司被收购,人员大幅优化和调整,他拿了赔偿金,自立门户,做了一家营销策划工作室,专门对接企业营销广告设计需求,如今发展的非常不错。

很多人把入职企业并在企业里升职加薪看作“终极目标”,却忽略了企业也是要面对市场的,市场需求决定了企业的用人需求,那为什么不直接把目光投向市场——这个“终极需求”的来源地呢?

这样,即使公司裁员、降薪,只要市场需要我的技能,我也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疫情下的职场:裁员降薪常态化,提早构建三大

3、动态的满足市场需求

既然我们要直接面对市场,来构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那么就要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

瞬时市场这个概念需要大家关注。什么是瞬时市场?

埃森哲咨询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企业必须着眼于下一个能使其脱颖而出的领域:瞬时市场。从内部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打造真正的敏捷型组织,培养识别机遇和准确交付客户所需的能力。

市场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消费者的喜欢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动态的变化,如果想保持“职场护城河”,就要时刻关注这种动态需求的变化。

我的闺蜜是一位新媒体工作者,从文字编辑到视频策划,她动态的发现新媒体行业随着4G、5G时代到来发生的动态变化,及时学习视频相关知识和技能,策划出多个百万播放量的视频,月薪也从原来的8000,涨到了现在30000元。

政策、技术、经济或社会等变化导致市场需求的变化随时都在发生。这也是对职场人最大的挑战,没有之一,这需要我们随时关注用户需求变化,并不断迭代、升级自己的技能,才能保持“与时俱进”,加固自己的“职场护城河”。

小结下,如何构建“职业护城河”,我给大家提供了三个方向:

① 保持专业主义,构建“硬本领”的竞争优势,这是职场护城河最基本的屏障

② 跳过企业,直接找到“端到端”的匹配机会,把自己的供应能力与市场需求直接匹配

③ 动态的满足市场需求,随时更新迭代技能,与时俱进,把自己当成一家公司

疫情下的职场:裁员降薪常态化,提早构建三大

财务护城河:年薪百万,不如存款百万

疫情下,很多人最直接的压力来自于没有存款,工作一停,收入就没。

最近看到一则视频,一位上海姑娘说:

“我虽然没有百万年薪,但百万存款,可以支撑我8年不工作,足够日常开销和偿还房贷,所以疫情来临,我还能安心在家学习、读书,一点都不焦虑。这一切都来自于我会理财。”

很多年薪百万的人,都承认自己是“隐性贫困人口”,别看收入高,花销更大,甚至存不下钱,还要靠信用卡透支维持高昂的生活开支。

但疫情一来,很多人开始反思,什么才能带给我们更大的安全感?很多人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财务问题。

对职场人来说,想要构建财务护城河,非常简单,甚至不要去涉及高风险的股票、基金、艺术品投资,只要做好这三件事,就可以直面大多数的财务问题。

1、踏踏实实的存钱,设置一个存钱比例,雷打不动的坚持

很多人对存钱不屑一顾,认为“节流”发不了财,只有不断“开源”才能致富。其实,开源和节流并不冲突,很多有钱人并不是企业老板、高管或职业投资人,他们的财富并不是来自于高薪,而是坚持日积月累的储蓄。

为什么职场人存钱很难?随着收入提升,消费欲望随之提升的更快。建议大家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固定的存款比例,比如每月花销的30%固定存起来,不管薪水上升还是下降,这个比例不变的。

每月工资到账第一件事就是存钱,雷打不动的坚持2-3年,建立起一笔生活备用金,以面对职场突发的不确定事件。

2、告别“过度消费”,理性区分“需求”和“欲望”

现代人在消费面前毫无抵抗力,常常陷入“过度消费”的泥潭不可自拔。本质是缺乏对“需求”和“欲望”的分辨,盲目跟风。超出收入太多的消费,常常让我们失去对自我消费欲望的掌控。

在《断舍离》这本书里,,日本收纳师山下英子,第一次把收纳上升到人生哲学的层面:

断等于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等于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等于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疫情过后,很多人突然发现,什么是必要的生活物品,什么是可以舍弃的非理性欲望。过度消费除了满足一时购物的快感,把家填的满满当当,甚至下不去脚,更占用了过多的资源,让家庭财务问题愈发严重。

疫情下的职场:裁员降薪常态化,提早构建三大

3、建立家庭资产配置,让“四份钱”帮你抵御人生的各类风险

如果只会一个理财知识点,以我坚持理财的8年经验,我会首推标准普尔家庭资产配置法,也成为“4321配置法”。

疫情下的职场:裁员降薪常态化,提早构建三大

如图可知,将家庭资产分成 4 个账户:分别是 " 要花的钱 "," 保命的钱 "," 生钱的钱 "," 保本升值的钱 "。

家庭财务规划要兼顾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也要兼顾短期花销和长期储蓄。所以,这四个账户分别对应不同的家庭财务需求:

要花的钱:占比10%,解决的是3-6个的短期生活费,侧重流动性保命的钱:占比20%,解决的是疾病、意外等风险,通过杠杆效应,用小钱撬动大钱生钱的钱:占比30%,解决的是高收益性,比如股票、基金、房产等,获得最大的收入保本升值的钱:占比40%,考虑的是长期投资的安全性,兼顾保本之上的收益

小结下,如何构建财务护城河?

① 一切理财的起点都是存钱

② “断舍离”:告别过度消费,理性看待“需求”

③ 建立资产配置:4321法,让你不惧“裁员”等人生风险

财务健康,会为职场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和安全区域,及时一段时间没有工作,我们也可以从容的找到下一份工作,不会为眼前的危机盲目择业。

疫情下的职场:裁员降薪常态化,提早构建三大

心理护城河:拥有“反脆弱”的能力,学会在“混乱”中重启

除了职业、财务的护城河,你还需要构建心理的护城河。

人生难料,世事无常,一场疫情让很多人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轻则减薪、失业;重则几天之内,生意巨亏背上巨额债务,甚至很多武汉的家庭支离破碎。

什么是反脆弱的能力?

特别欣赏一代伟人小平同志在“三起三落”中的人生态度。当时他被下放到农村养猪,他从国家主要领导人一下子变成了一位养猪的农民,他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落差?

但他没有消沉,而是把猪养的肥肥的;自己坚持每天沿着小路跑步,把自己身体搞的健健康康的。后来,他笑谈这段经历:我们革命者就是养猪,也要把猪养得跟别人不一样。

很多人一旦遭遇挫折,就“一挫就折”。职场上,不乏很多优秀的年轻人,遭遇一两次升职、加薪的打击,或者求职不顺,就一蹶不振。本质上他们缺乏“反脆弱”的能力。

反脆弱是在风险和危机中不仅保全自我,而且能变得更好、更有力量。《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认为反脆弱的精髓是:在不确定中获益。

要想拥有“反脆弱”的能力,必须具备几个能力:

1、拥有积极主动的心态

著名企业管理和个人效能专家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阐述了关注圈和影响圈区别:

每个人格外关注的问题都在关注圈内,比如健康、事业、子女、工作;比如这次疫情期间,企业裁员动态、新冠肺炎疫情确诊病例数等等;

在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这些可以被掌控的事物就是“影响圈”。


疫情下的职场:裁员降薪常态化,提早构建三大

在这次新冠肺炎居家隔离过程中,很多人每天既被疫情数字牵动着,信息从早刷到晚,手机不离手;又担心企业降薪裁员落到自己头上,焦虑不已。

但仔细想想,我们能改变这些事实吗?不能。

我们能做的是什么?管好自己,居家隔离;在家工作或学点知识、技能。

越是整天关注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我们越发觉得焦虑。

在武汉方舱医院里,一位轻症患者男孩,捧着一本大部头的书读得津津有味,即使感染新冠肺炎,有人还是积极去面对,不断在扩大着自己的“影响圈”。

疫情下的职场:裁员降薪常态化,提早构建三大

2、具备把“坏事”变成“好事”的多重思维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个典故相信很多人都熟知,如果把时间维度拉的足够长,你会发现,所有在我们身上发生的事情都是一种“宝藏”,哪怕当时让我们焦虑、失落、甚至痛苦,经过时间的酝酿,都会变成一种养分滋养着生命。

尼采说:打不死我的,让我变得更强大。

虽然这次疫情对很多行业、企业和职场人都是致命打击,但经历过打击,我们可能损失的是利润、工资等金钱,却收获了对抗不确定性事件的“免疫力”,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更稳。

人类每一次遭受天灾:瘟疫、水灾、虫灾,人类文明和科技都会往前迈出一大步。对每个人来说,同样如此,在痛苦中迅速成长。

每一枚硬币都有正面和反面。积极的看待坏事,把现在的“坏事”变成未来的“好事”。

3、学会“爬山算法”,拥有在“混乱”中重启的技能

既然事实无常,如何应对人生和职场的逆境就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学家蒂姆·哈福德在《混乱》里提到一个“爬山法则”,可以帮助我们重启人生。

当你被抛到地球上任何一个位置,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最快的找到地球上的最高点?

不要观望,就在附近的几公里内寻找最高点,然后找到最高点,立刻爬到这个最高点,再在附近的几公里内继续寻找最高点,如此往复。

疫情下的职场:裁员降薪常态化,提早构建三大

坤宇在一次疫情后,原本可能升职,却变成大幅降薪,几乎工作不保,就像被随机的“抛”在一个“困境”里。

如果用爬山算法,他可以做什么?

有什么技能可以马上赚到钱,还房贷?比如:开滴滴、送外卖

有什么技能可以替代这份工作?比如策划能力、沟通谈判能力

有哪些兴趣爱好可以赚钱?比如写影评,录制美食视频……

爬山法则告诉我们,不必为暂时的失意而沮丧,这只是暂时的“缓兵之计”,在不断的“爬山”过程中,我们还有大把机会够到我们的最终目标。

小结下,如何构建心理护城河?

① 拥有积极主动的心态,才能正确看待挫折

② 具备把“坏事”变成“好事”的多重思维

③ 学会“爬山算法”,拥有在“混乱”中重启的技能

疫情下的职场:裁员降薪常态化,提早构建三大

结语

总结一下,疫情下的职场越发让职场人感到危机,裁员、降薪随时可能发生,作为职场人,只有提早构建三大“护城河”,才能真正做到不焦虑,以不变应万变。

职业护城河:我们需要是动态的满足市场的需求,把自己当成一家公司财务护城河:年薪百万,不如存款百万,及时搭建自己的资产配置计划心理护城河: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反脆弱”的能力,学会在“混乱”中重启

参考资料:

1、《21世纪商业评论》2019年05期,《捕捉瞬时市场》,埃森哲咨询公司

2、《混乱》,蒂姆·哈福德

3、《反脆弱》,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4、《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史蒂芬·柯维

疫情下的职场:裁员降薪常态化,提早构建三大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