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字讲透,远程办公那点事儿
文章有点长,文末有思维导图,建议老板们收藏!
快20年了,我还是不敢踢足球,因为一次难以忘怀的痛!
那时候刚上初中一年级,一次体育上,我和几个男生踢足球,好不容易抢到了一个球,眼看离球门不远,我拼命带球往前跑,不料被一个黑大个儿给我绊了一跤,我本能地用手去扶地面,结果右手腕儿直接戳到地面,粉碎性骨折,随后就是休学三个月。如果没有那次休学,我后面应该会考上一个很好的高中(多么完美的理由)。
回到现在,疫情当下,企业不能开工,可员工照样要发工资,物业照样要收房租水电费,有点像上面那个我,企业的收入,被疫情绊了一下,停了下来,但工资、房租、税费依然继续向前跑,企业在奔跑中猛然被绊倒,“伤筋动骨”在所难免。
得到APP最近上线了一个叫“十万个为什么”的新功能,有点类似知乎的问答,用户提问,得到请业内专业人士回答。上周最热十大难题出炉,第一个问题就是:企业不能开工,运营成本极大,员工找我要工资,怎么办?
提问的是一个广州的女老板,她的公司是一家生产锂电池的企业,60来个员工,20个管理人员,40来个一线员工,都有来自湖北的。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原本定在2月1号开工,到现在还没有上班。
不开工,一个月固定支出房租、工资、社保等等就有40万之多,客户的订单完不成没有进账不说,如果客户取消了订单,公司的损失会更大。如果开工,同样会面临巨大的传染风险,一旦厂里发生疫情,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生产企业如此,相比之下,消费市场受到的冲击则更大。根据恒大研究院1月31日发布的《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与政策建议》估算,餐饮零售额仅在7天内就有5000亿元的损失。
西贝莜面村,全国400多家门店,2万名员工,一个月工资成本1.56亿,算上现金加贷款,要是因为疫情迟迟不能开门,最多能撑三个月。西北餐饮董事长贾国龙说:“没遇到危机的时候,我们还挺牛的,还说我们不缺钱,现金流足够。危机来了,突然发现现金流根本扛不住,一算账,真的,我们连三个月都抗不过去。”
著名的商业咨询顾问刘润,在一次直播分享中提到,疫情当下,企业主必须直面三大问题:
问题一,现金流断裂。就是没有钱付房租,没有钱发工资,没有钱交税,没有钱做其它一切事情。
问题二,客户流失。客户流失在中期是特别关键的一个挑战,我们认为如果中期还不能解决现在疫情带来经济的影响,这个问题会更大。
问题三,竞争力丧失。你的团队开发进度比别人差,慢慢会落后于别人,再追上来难度很大。
不开工就得饿死,开工被传染了就得病死,到底该怎么办呢?目前看来,不坐以待毙,重启经济的唯一办法,只有远程办公。
按学者们的话说,远程办公至少包含三种,一种是在家办公、一种是为减少通勤,在靠近家的地方就近办公的“卫星办公”、还有就是因为工作性质导致,必须经常在外面跑的“移动办公”。
这里我们只谈在家办公一种,不是我们不想用别的方式,而是目前的肺炎疫情,只允许我们用这一种方式。并且用这种方式办公,我们也必须面对三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工作和生活边界不清,员工自律成难题
远程办公意味着老板看不到员工,心里不免犯嘀咕,他们到底有没有在工作啊?
老板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在家办公,诱惑实在太多,离床太近,离沙发太近,离电视太近,离游戏机太近,你能感觉到每样东西都在诱惑你,来躺一会儿啊,来玩一会儿啊,有的人在诱惑面前变得极为随和,人家一邀请,你就答应了,全然忘记了还有工作这么一会儿事儿。
要是在办公室,还好一些,别人9点准时上班,你9点15才到,自己就会觉得不好意思,别人都认认真真工作,你趴在桌上睡大觉,对面就是老板办公室,他一出门就能看的一清二楚,你还真没有这个胆儿。但在家里就不一样了,你想吃吃,想睡睡,没人会时刻监督着你。
另外,没有了正常的上下班打卡这一强制性考核, 远程员工的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无法清楚划分。为了配合其他同事,在家办公需要经常在工作时间之外和同事联系,有时甚至需要24小时待命,随时接受老板吩咐。这样一来,工作和家庭边界变得模糊,甚至发生冲突,工作也变成一种负担。
第二个挑战:员工离得远,沟通效率和效果打折扣
作为老板,你肯定希望自己的军队近在眼前,必要的时候可以高喊一声“冲鸭!”就像电影《勇敢的心》里梅尔-吉普森那样,看着士兵们动作整齐划一地抓起手里的长矛。自己的员工,推门就能看见,特别是咱们中国老板,一个眼神,下面的人就得知道该干啥了,要的就是这种效率。
但如果换成远程办公,本来一个眼神就能解决的问题,只能通过电话和邮件的反复沟通,麻烦了不少。手下的员工也都变成了没有协作的单兵,本来是在办公室联合作战,一扭头一伸脖子就能和旁边的同事互通有无,这个表格怎么填,那个方案怎么改,老板今天心情咋样,适不适合今天找他汇报,这种基于面对面的高效沟通没有了。
更有甚者,从前大家坐在一起头脑风暴的机会不复存在。你可能有过那种感觉,大家都围坐在桌边,创意不断涌现,灵感火花四溅。现在大家最多只能隔着屏幕沟通,少了那份愉悦的现场感。
第三个挑战:长期单兵作战,员工没有归属感
远程办公,不仅仅是管理和沟通的问题,时间一长,员工的心态也会出毛病。
员工刚开始在家办公的时候,觉得就像是一种解脱。没人打扰你,你可以安静地坐在那里做自己的工作。以前在办公室的时候,不是这个来找开会,就是那个问问题,拍拍你的肩膀,你就得马上有回应。在家专注地工作之后,你会发现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完成更多工作。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那份寂静与安宁令人焦躁不安。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一直紧盯着窗外,寻找任何生命的迹象。也许我这么说是有点儿悲剧色彩,但是当你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孤独地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的时候,这一定会对你产生负面影响。 想想吧,监狱里惩处罪犯的最严厉的手段——关禁闭。
老板如果无法将远程员工连接起来,就很难发挥团队协同作用,作为一个社会人,他们需要与同事进行沟通,并感受到他人对自己工作的支持。然而,因为没办法见面,或者经常进行沟通,导致员工获得公司信息和参与团队活动的机会减少, 对企业的归属感变低。
远程办公是必须要做的事,但远程办公又面临这样三个挑战。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下面介绍的方法既适合掌管公司的老板,又适合当下必须在家办公的企业员工,请大家相互分享,在这个特殊的时候,肯定能派上用场。
建议一:创造仪式感
这一条太重要,所以我要把它放在第一条。因为在家里办公,身边的干扰实在太多了,跟我们通常想到不太一样,这些干扰是我们主动寻找得来的,因为这样做能从眼下的痛苦中逃离。尼尔·埃亚勒(Nir Eyal)在他的新书《不可打扰》(Indistractable)中提到:
驱动人的不是趋利避害,就是避害。我们做一切事情都是为了逃避痛苦,因此时间管理就是痛苦管理。
那些能使我们暂时从痛苦中逃开的事情,比如刷微博,发朋友圈,逗逗孩子,看看电视,是我们管理痛苦的手段。你想啊,趴在电脑前面工作多难受啊,刷微博,看电视又是多么简单方便,尤其是在我们舒服的家里。
打造仪式感,就是对抗这种逃避行为,做不到这一点,后面再多的方法都不能成立。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打造工作的仪式感,:
第一,着装仪式感
虽然是在家办公,但依然是上班的状态,我的建议是在工作时间穿正装,不要求打领带穿皮鞋,但至少不是裤衩背心趿拉板儿,因为“心理暗示”作用太强大。
拿我自己来说,早晨起来衣不遮体地做完早餐,吃完饭在餐桌上就开始打开电脑工作,但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开始走神儿,要么就是开始犯困,毕竟沙发和床都近在咫尺,拖鞋上炕躺一会儿的感觉频繁来袭,很多时候都是无法抗拒。
于是乎一会儿渴了站起来喝杯水,一会儿饿了去找点零食,吃喝的时候免不了坐到沙发上,既然坐下来了,为什么不打开电视看看疫情新闻,休息一会儿呢……于是,一个上午晃晃悠悠就过去了。因为我们的着装太放松了,我们很容易从痛苦中逃离。
而正装上班,正是给这种逃离“制造障碍”的最佳手段。比如我最近就用了这个办法,早晨起来,按照上班那一套流程打扮自己,洗脸洗头刮胡子,最后再抹上香香,穿上一件轻薄的西装外套,穿上一双系带的运动鞋,效果真的是立竿见影。再想躺下歇会儿的时候,你还得先脱掉衣服解开鞋带,操作上就没有之前穿拖鞋睡衣那么便利,更重要的是,穿上正装,立马有一种“我在上班”的心理暗示,让手里的工作继续下去。
第二,空间仪式感
和穿正装的原理一样,在家里规划好独立办公空间,也是一种仪式感,目的也是让我们在逃往休息的路上制造障碍。比如说你把书房当做办公空间,穿好正装,吃完早饭进书房,进去干活了。真的要吃饭喝水一定要出来,不要把午饭带进去,一定要回到餐桌上来吃,这就是要独立的空间来做一个隔离。
如果没有书房怎么办?你在餐桌上也可以工作,但是每天早上吃完饭之后一定要收拾得干干净净,那时候你的餐桌就变成你工作的区域。变成工作区域之后,你在这个上面就不再吃饭不再做其他事了,进入工作。
没有书房,也可以在餐桌,最好不要是卧室,离床和沙发越远的空间越理想。假如在餐桌上工作,就一定要把桌子先收拾干净,要有个办公桌的样子,你见过哪个办公桌上放着锅碗瓢盆的,这些都是干扰因素,一定要提前排除掉,一旦开始工作,就不要在工作区域吃饭或做其他的事情,只做工作相关的事情就好。
否则,看着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来的方案,再看看桌子上的盘子碗筷,还是先去刷碗再回来工作好了,等从厨房出来,又一屁股坐到沙发上,不由自主地打开电视,一上午就又过去了。
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区域,用这个区域来区隔,用一个仪式感来区隔。
第三,时间仪式感
正常上班的时候朝九晚五,中午一个小时的吃饭休息,或者是其他形式的上班时间,但总归是有一个时间上的区隔,什么是工作时间,什么是休息时间,我们很清楚。但在家里不一样了,不用早起,不用通勤挤地铁,大部分的时间我们自己来掌控,不再有公司的监督。
但实际情况可能大不一样,终于不用早起了,那就多睡会儿呗,昨晚睡的太晚了,我要把觉补回来,提高身体免疫力,才能更好对抗疫情。一觉睡猛了,可能醒了就中午了,匆匆忙忙起来吃口饭,赶紧开始干活儿,没过多久一个快递电话让下楼取快递,不得不穿戴整齐,防护严密地下楼,等回到家又是一系列的消毒工作。收拾完快递坐到电脑前,正回想刚才方案写到哪了,老婆又叫你了,孩子该喂奶了,赶紧把那两个奶瓶给刷出来,快点的昂~
时间要是没有了工作和生活的明确区隔,其实是完全不由你掌控的。我的办法是严格确定好一天当中哪些时段是工作时间,哪些是休息时间,和家人提前说好,自己现在是上班状态,上班的时间没有特别要紧的事,就到休息的时间再跟你沟通,好让他们提前和你达成共识,避免被看作逃避家务,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做好铺垫,后面就看自己,该工作的时间,专心工作,不做其他事,休息的时间,就不要还想着工作,陪陪家人,做做家务。
不管是穿正装,还是独立空间,还是区隔时间,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建立能够单独工作的状态,把环境在心理上区隔开来。
建议二:早会晚报告,规划重叠时间
有了仪式感,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和时间,相当于在家办公的基础设施搭建完毕。一个紧接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与公司其他同事协同工作呢?毕竟你自己一个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工作。正常情况下公司要求员工9点上班5点下班,这是一个公司最基本的铁律,让大家在同一时间工作的为什么那么重要,是因为只有大家共同出现在一个时间段,大家才可以协同。
现在遇到了疫情,大家都没有办法出现在一个物理空间里面了,所以必须出现在同一个时间段,老板和公司要给员工规划重叠的时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早会晚报告制度。这个制度并不新鲜,有的公司其实在正常情况下就是在这么执行。
早会就是每日班前会,时间不用太长,最好控制在15分钟,大家通过Zoom这类协同软件,共享一个屏幕,看着一张大表,今天你干什么,把任务领走,昨天工作进行的怎么样,今天要继续怎么做,结束,再换下一个人,非常简单。目的就是为了同步,让大家在同一个时间段共同做事,并且同时知道对方在做什么,我们的工作有没有重复,会有怎样的衔接和配合。早会,就是一个让大家在9点钟准时上班,并且同时协作的制度。
晚报告,就是在一天工作结束的时候,大家再次聚在一起,或者不用语音视频,直接发个简单的日报出来,可以利用各种工具,但要提前确认,钉钉也好、企业微信也好,保证大家都是一样的软件和汇报格式。今天一共几件事,第一件干完了,第二件完成70%,遇到一些问题,估计明天完成,第三件事儿,也开始了,就差10%,明天肯定搞定了,这就是晚汇报。
有了这个制度之后,大家就可以保证在同一个时间里面工作,虽然物理上不在一块,但是大家有同在一个团队的感觉。
建议三:目标分解成任务,任务细化成动作
拖延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现在这个时代,谁要说没点拖延症,都不好意思说在当代职场混过。在公司的时候,有老板天天追在屁股后头,情况可能还好一些,但现在这个特殊时期,疫情像是一个天然屏障,挡在了你和老板之间,拖延形势就变得严峻起来。
这次在这里介绍的办法,既能解决员工个人拖延的问题,又能让老板对于员工的工作可管可控,这个办法就是“最小行动拆解”。有点类似于陈海贤老师在《了不起的我》这本书里提到过一个小步子原理,如果你觉得你需要完成的工程过于强大,那么你就先垒一块砖头,这总不会是个问题。
假如某员工二月份的销售任务是200万,二月份需要工作20天,当员工汇报工作的时候,就不能说今天的工作是完成10万的销售目标,这样的说法本质上是大目标拆成小目标,其实是一种偷懒的行为。
按照“最小行动拆解”的方法,员工需要把为了完成10万销售目标,要完成的每个行动单独拆解,要完成10万目标,就先要给客户打电话,打多少电话给客户他才接呢?多少天产生订单呢?根据过去的经验,得有200个电话,你要提供什么内容?要给客户一些关怀价值,这时候你应该做什么,我能帮你什么,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我能帮你从别的地方调货。
同时200个电话中间有成功率的问题,还有匹配度的问题,乘10个方案,这个客户用这个方案,那个客户用那个方案,所以这时候是200万完成目标的任务是什么。这时候你就明确的知道每个员工今天干什么了。
回头再来看,“最小行动拆解”的方法,是把大目标拆分成任务后,又进一步拆解成可执行、可监督的动作,看到待办清单,就知道应该怎么处理了。
而先前的大目标拆成小目标的方法,其实就属于一个个大小不一的任务了,它们和一个个动作不一样,两者的“信息量”完全不同。
一个任务,里面很有可能包含着几个甚至几十个动作。比如“完成10万目标”这个任务,一看到这一类任务时,会出现“迷茫”: 我该先做哪一步?我已经做到哪一步了?我还要做哪一步?
如果你的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是这么复杂的任务,而不是一个个具体的动作,十有八九,就会开始“拖延了”。 大脑会想:这个事情反正一时半会干不了,不如先放放呗。 所以,对于复杂任务,你需要一个进一步的“预处理”过程。也就是把它们, 拆分成一个个动作。
所以一定要记住,分拆动作,然后立刻行动,是解决“拖延症”的好办法。每天的早会上,不要让员工说,我今天做的事情,是完成10万的销售目标,而是打多少个电话,做几个方案。
建议四:善用远程办公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远程办公的工具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沟通类,比如钉钉、企业微信。
比起花大价钱自己开发企业软件,钉钉可以说性价爆表了。就拿最简单的群消息来说,如果你跟员工在普通微信里沟通,你发了消息之后,永远不会知道哪个人看到了,哪个人没看到,他不是不想看到,而是被漏掉了。你在企业微信或者钉钉里面,每个消息发出之后,你可以明确知道是不是被看过。
所以沟通的工具建议大家用企业微信和钉钉,如果你实在嫌大家学习新东西太麻烦,至少也先建个微信群,早晚会都能在微信群里直接汇报。
2.协同类,比如Teambition、百度网盘、印象笔记。
沟通难度大的项目,建议用类似Teambition这样的软件。企业微信和钉钉是刷屏式的沟通,完事儿容易找不到东西, Teambition基于项目管理项目文件,可针对文件展开讨论, 每个任务支持单独与成员展开讨论,可以帮助用户发现过期任务,以颜色线条代表任务优先级。让团队协作起来更简单、高效。
还有百度网盘,百度网盘最大的价值是帮助文件在不同的团队和员工之间做协同和分配。在手机上操作的事,电脑上可以看到,电脑上操作的事团队其他成员也可以看到。
印象笔记也是一样,它的突出优势是可以做权限管理,就是谁可以看到什么文件,财务部可以看到什么文件,行政部看到什么文件,开发部看到什么文件,可以帮助你把分类分得更加安全。
3.文档类,比如石墨、office365、WPS云文档。
平常在办公室,我做一个方案,老板站后面,旁边再站一个同事,老板看到要改的地方,我现场马上就能调整,同事在旁边也能出谋划策,这可以再优化一下,那可以再加点内容,协同起来是立等可见的。远程协同,大家都不在同一个地方,不能那么改了怎么办?传统的方法是我写好了发邮件,他改完了回邮件我再改,一来一去,效率就慢了很多。
但用石墨这样的文档协作工具就不一样了,它能实现多人同时在同一文档及表格上,进行编辑和实时讨论,同步响应速度达到毫秒级,所有的编辑历史都能自动保存,随时追溯查看,还可以一键还原到任一历史版本,比来回发邮件省事儿多了。
4.会议类,比如腾讯会议、钉钉会议、ZOOM。
虽然没办法做到像同在一个办公室面对面的感觉,但会议软件终归是比微信视频更像那么回事儿。大家可以试试腾讯会议,钉钉会议,还有第三方像ZOOM这样的软件。
ZOOM很厉害,ZOOM能做到你在家里面的时候,把你的背景换成一张大的书桌,或者换成海边,不想让老板同事看到你们家实景的可以试试这个功能。钉钉还可以做到,你身上穿的是睡衣,可以换成正装。当然,为了提高在家办公的质量,我们还是提倡真正换上正式一些的衣服。
请你注意,这个管理过程要实时共享给所有团队成员。可以借助在线办公工具,例如Trello、Teambition等任务管理类工具,通过醒目的任务看板在开工之前明确目标和时间节点,通过流程模板对相似的任务进行分解。
Automattic公司是一家全员远程办公的公司。这个名字乍一听十分陌生,但如果提到它的产品 WordPress,估计你就知道了(也可能你还是陌生)。它的员工不过几百人,而且分布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使用着十几种工作语言。
它有总部办公室,但很少有人去那儿上班,除非是带着客户参观。公司的会议全部都是视频会议,但这家公司却拥有和谷歌、亚马逊、Facebook、Instagram一样的访问量。大家都知道,这四家巨型企业的员工数量和人力开支都非常庞大,和它们比,Automattic就好像是芝麻看西瓜。
那这么厉害的公司是怎么运营起来的?Automattic总结管理经验时提到,它就用到了我们上述的那些类似的办公软件,这些办公软件有这么大的力量么?其实不是。它们无意当中推动了一件事情,就是公司的“透明化”。远程办公软件是线上的、公开的,所有员工的对话和视频会议记录都可见、可查。这不仅让远程交流产生的误解减少了,而且加速了员工从假期到工作状态的转换。 所以说,这次疫情,很可能也是对某些企业的一个新机会。
建议五:营造归属感
如果这次疫情持续时间长,员工们很可能因为长期无法见面,缺少集体归属感,每天的早晚会很短暂,更多的是向上汇报功能,不足以让大家有从前那种在一起的感觉,前面也提到过长期单兵作战,员工可能会面临的心理问题,这又要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老板就要要人为制造一些仪式感,发动员工统一做一些事情。例如在每天的固定时段,发动大家发一张自己家窗外的风景,或者同时在线唱个歌、搞个故事接龙什么的,都可以。重要的不是“在做什么”,而是“我们一起在做”。
我们可以借鉴Stack Over Flow,一个IT技术问答网站的做法,它的工作人员每周都通过Google环聊聚会。他们内部把这叫做“快乐时光”(Happy Hour)。在这段时间里,大家必须虚拟地“坐”在一起,共同创造属于集体的快乐时光。虽然是非正式地闲谈,但有人会被选为主持人。他会给环聊设定一个话题,或者给大家安排一个任务,比如每个人都要带来一种彰显自己个性的饮料,然后推荐给其他人,等等。
美国有一家叫做37signals的软件公司,他们编写了一个聊天程序,叫作Campfire(篝火),大致意思就是开辟一块独立的、永久的聊天室,人人都可以在里面吹牛闲扯,粘贴趣图,轻松一下。你也可以用它来回答工作上的问题,但它主要的功能是为大家提供一个社交空间,他们也管这个形式叫做“虚拟饮水机”。
大家工作累了,就在聊天室里扯闲篇儿,大家聊聊新闻,说说最新一集《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的剧情,商量一下中午打算吃点什么——就跟大家在办公室的饮水机旁会聊的话题一样。它的意义在于,远程工作的人也可以掌控自己的社交机会:想去就去,想聊多少就聊多少。起初,这看似有点儿浪费时间,但这种跟同事们一起“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员工们需要这样的归属感。
上面说了一大堆远程办公的好办法,你讲话了,这么看来,我们公司以后索性不租办公室了,全都远程办公得了,能省一大笔房租呢,工作还不耽误,多好啊!我想说,先别着急,您接着往下看,最后再做决断。
远程办公由来已久,最早是IBM在1979年提出来的,当年为了缓解总部主机拥堵,公司做了个实验,让5个员工在家里工作,实验结果还挺好,于是就开始全面推广。到了2009年的时候,IBM一份报告显示,公司有近40%的员工都在远程办公,给IBM节省了大量的办公空间和成本。
确实,现如今各种远程办公软件越来越方便,很多工作都能在网上协同完成,于是很多人也有了彻底实行远程办公,完全取代实体办公的想法,比如前面提到的37signals的创始人贾森-弗里德还专门写了本叫做《重来2》(REMOTE 2,2013年写成出版)的书讲远程工作取代实体工作的必然趋势。
可就在那本书出版不久后的2017年3月份,远程办公的鼻祖,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远程办公的IBM突然宣布,希望它的几千名员工重新回到实体办公室。除了IBM,很多公司早就这么做了,比如,雅虎在2013年就取消了远程办公,之后,安泰保险金融集团和电子零售商百思买也采取了类似的举措。
得到订阅专栏“马徐骏·世界名刊速读”就曾介绍过《大西洋月刊》(2017年11月)的一篇文章,名叫《当远程办公失宠时》(When Working From Home Doesn’t Work)。作者在文中提到那些需要团队紧密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工作,远程办公并不是很好的选择,因为协作过程是需要沟通的,虽然有很多软件功能强大,比如语音通话、视频会议,但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仍然是在办公室面对面的讨论。文章中提出两个概念,说明实体办公的优势,是远程办公永远无法取代的。
第一个概念叫做艾伦曲线。1977年麻省理工的教授托马斯·艾伦(Thomas J. Allen)提出的这个概念。托马斯·艾伦在观察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交流模式时发现,两张办公桌离得越远,坐在这两个办公桌的人就越难交流。如果两张桌子之间的距离超过30米,那这两个人定期交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那信息技术能不能降低艾伦曲线的波动呢?麻省理工的访问科学家本·瓦贝尔(Ben Waber)最近的一项研究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虽然平时我们用的交流软件目的是消除距离造成的影响,但通常人们都是用软件和自己熟悉的人交流。
瓦贝尔和IBM的研究者共同做了一项研究,他们发现在一个办公室里的员工,对一个潜在的问题平均要交流38次,而在不同工作场所的员工遇到问题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只有8次。也就是说,当你和同事天天在一个办公室的时候,你们就越熟悉,交流也越多。而离得远了,就算信息技术很发达,沟通得也少。
其实想想也是,扪心自问,你有多久没和你的发小聊天了,那可是你儿时最好的伙伴!
第二个概念是曝光效应。 意思是说,我们倾向于被熟悉的事物吸引,熟悉度越高,喜欢的程度就越高。如果把这个效应用在办公室的人际关系上,就是你有意识地让别人更熟悉你,他们就会更喜欢你。很多时候,那些平时在办公室活跃度比较高的人,人缘也比较好,那些在领导面前经常露脸的人,得到的机会也比较多,你自己想想是不是。
当然,这里不是说去领导那里溜须拍马,而是你要让领导注意到你,增加存在感。比如开会的时候多发言,不要怕和领导有眼神交流,这都是在利用曝光效应。所以,实体办公室之所以还有优势,曝光效应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甚至我记得有人说过,在一个大的办公空间,工位越是靠近过道的人,越是人缘好,现在想想可不是嘛,那个位置人来人往全都能看见你,曝光越多越好。
当然文章也说了,假如一个公司看重个人生产力,强调个人的工作业绩,看中单个员工的单兵作战结果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员工自己去选择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甚至还有些工作是不太需要和人互动的,比如专栏作家这类需要独自创作的工作,办公室不仅帮不上忙,还会造成干扰。
所以,各位老板,是远程办公,还是实体办公,要根据你公司的实际情况,灵活做出决策。
先不考虑以后,就当前来说,在家办公势在必行了。对于公司的管理者而言,面对突然出现的远程办公情况,担忧就来了:如果不在我眼皮底下端端正正地坐着,他们会不会混日子,成天打游戏或是上网?
其实老板们也应该知道这个秘密:要是员工真心想打游戏或是整天上网瞎逛,在办公桌前坐着照样也能做到。事实上,许多研究结果显示,很多人正是这样做的。例如,在服装零售商杰西潘尼(JC Penny)总部,4800名员工把公司30%的带宽都用来看YouTube视频了。
IT Collective的克里斯·霍夫曼(Chris Hoffman)所说:“如果我们不知该不该信任某位员工,那就说明当初的招聘决定是错的。如果某个团队成员不能取得好成果,或是没法管理好自己的工作日程和工作量,那我们就不再继续聘用他。就是这么简单。我们的团队成员应该是娴熟的专业人才,能够管理自己的工作进度,为组织做出有价值的贡献。我们可没打算当保姆,天天紧盯着他们。”
就是这么回事。要是你担心失去监管之后,员工们就会懈怠,所以你不敢放他们回家工作,那你就是个保姆,不是管理者。作为公司的掌舵人,你要操心的重要事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五种远程办公的建议,比如你可以换一种心态,把这次的特殊情况当做一次契机,正好可以让公司全员演练一下在线沟通的新模式,学习新的管理技能。再比如,这次办公环境的改变,一定会带来效率的暂时下降,提前做好预案,有明确的预期,管理才能张弛有度、顺势而为。
特殊时期,祝愿您和您的家人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参考资料
【1】王若琪, 张爽. 互联网背景下远程办公管理的挑战和机遇研究[J]. 经营与管理, 2018(1).
【2】贾森-弗里德,戴维-海涅迈尔-汉森,《重来2:更为简单高效的工作方式》,2018
【3】刘润,重启高效:远程办公六锦囊,商业洞察力30讲,得到专栏
【4】李育辉,如何提高远程办公的效率?,组织行为学,得到专栏
【5】李翔,新趋势:远程办公正在失宠,李翔知识内参,得到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