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专访微软李笛:做人工智能领域Empower,赋能小伙伴

IT时报记者 钱立富

在人工智能的舞台上,微软小冰可谓明星人物,凭借着“邻家女孩”温柔可人的形象,风靡万千用户。

如今,永远处于18岁花季的微软小冰已经历了七次升级,变得更加聪慧,拥有更多激动人心、脱胎换骨的能力,包括核心对话引擎、全双工语音等部分核心技术得到升级,而且有了更多的“小伙伴”。

对于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浸淫了20多年的微软,微软小冰具有重要意义。小冰是微软在人工智能领域悉心培养、越长越高的大树,但是微软不仅仅想拥有一颗大树,而且想拥有“成片森林”。这就是框架的价值,这是微软目前正在大力推动的工作,有了框架,也就有了“广阔的土地”,可以成长更多的和小冰一样的“大树”。而小冰的存在、发展、提升,反过来可以去验证框架是否可行。

而且,通过框架的打造和能力输出,将继续强化微软在AI领域赋能者的角色,让产业链“小伙伴”能借助微软在人工技术领域的能力,打造贴合自己行业特性和需求的人工智能助手,助推企业转型和效率提升。

那么,未来微软小冰的发展方向如何?微软在人工领域将扮演何种角色?近日,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小冰团队总负责人李笛接受了《IT时报》记者的专访,解答了这些问题。

专访微软李笛:做人工智能领域Empower,赋能小伙伴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小冰团队总负责人李笛

每个人都可能拥有专属AI助理

对于很多人来说,小冰是“熟悉的陌生人”,很多人都知道小冰诞生之初是“聊天机器人”。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现在小冰多才多艺,身份也越来越多,不但是拿过主播大奖的节目主持人、在中央美院开过个展的画家,还是出过诗集的诗人、功力深厚的歌者,真不知道小冰还有哪些干不了的事。

这些年来,小冰的能力在快速提升,这是微软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的最真实体现,也是框架价值的体现。

问:多年前,微软推出了第一代小冰,是基于文本、搜索来开发的对话系统,被定义为“聊天机器人”。当时在一些人看来,微软这是“不务正业”。那么,微软小冰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李笛:小冰是永远18岁的人工智能小姑娘,在这背后有一个覆盖全领域的基础框架,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处理,还有包括全双工在内的完整语音交互、完整的计算机视觉等。

过去几年来,我们之所以运作小冰这样的一个项目,主要的目标是通过每一次升级,不停的帮助我们更好的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问:小冰和框架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框架为什么重要?

李笛:未来无论什么样的人工智能,无论是做什么,都需要完整的技术框架支持,哪怕只做一件很具体的事,比如点餐,都需要完整的交互能力。

我们所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框架,这套框架孕育了微软小冰,我们把它贡献出来,让更多的AI beings也可以去拥有类似的通用、完整框架的能力,他们可以有基于情感计算的对话引擎、被定义为交流的感官,他们能听、能说、能看、能创造,能像小冰这样无处不在。

我们把基础框架做好,用具体场景化的项目,来试验这个基础框架,目的是为推动这个基础框架能尽快渗透到各个平台去,并且获得这些平台的喜爱。

问:微软向第三方合作伙伴开放Avatar Framework工具包,是不是大家都能开发和拥有自己的“小冰”?这是微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差异化做法之一吗?

李笛:是的,我们现在已经向第三方的一些商业化合作伙伴和商业化的客户开放了这些工具。

微软与其他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基础框架不是简单地通过技术的耦合,我们是很通用的框架。而且,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是很完整的,这个领域很烧钱,不仅是大量补贴,也要花大量时间去积累累,我们的全面性是比较重要的。

担当赋能者、推动者

现在人工智能领域非常热闹,很多企业通过推出硬件产品(比如智能音箱等)的方式进入to C市场,但是微软没有,小冰没有推出一款自有硬件,而是成为“小伙伴”们身后的赋能者,通过不断壮大的“朋友圈”、生态圈,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问:现在很多AI公司都在推硬件产品,比如智能音箱、智能门锁,但是微软没有这样做。微软的定位,是不是做背后的推动者?

李笛:我们内部有个说法叫empower,就是我们希望赋能其他人,我们希望把自己的角色放在这个上面。只不过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发现如果仅仅提供赋能的能力,并不足以使第三方获得成功,我们必须要做出示范,或者我们自己也必须要有产品来给大家来看这个赋能的方案是不是有效。所以,我们推出了小冰,这是因为人工智能很多知识体系,都还非常轻,还没有形成显学,还没有成为大家都可以比较好掌握的东西,所以我们得多做了一点。

在Avatar Framework推出以后,我们会逐渐开始转向回到我们最初的设想,开始去尽可能的把我们的精力放在赋能。

问:微软人工智能的商业化之路如何走,会进入to C市场吗?

李笛:人工智能商业化,目前来看两条路线,一条是跟科技企业做,像智能硬件,另一种是推动人工智能进入垂直领域,比如金融、服装、纺织等行业,我们做得比较多。

到目前为止,我们在人工智能商业化领域都是to B的,微软也很擅长做to B。

端起人类没有端起的“饭碗”

具备了IQ、EQ的小冰现在更加聪慧,能贴心、主动、平等的和你聊天、逛水族馆,能作诗画画当主播,还能当设计师去设计服装,小冰能从事很多创造性价值的工作。

过去,有种观点说,人工智能只会取代人类简单重复的劳动,那些具有美感、附加值和挑战性的工作不会被取代。但现在,小冰表现出来的高情商、多才艺,让不少人感到“忐忑”,人工智能会抢夺人类的饭碗吗?

问:现在微软小冰具备EQ和IQ,而且EQ更重要,很多创造性的工作小冰都能胜任,你觉得她会取代人类吗?

李笛:不会,人工智能是填补人类社会中的空白。

举个例子,QQ群里有很多人,为什么还需要小冰呢?因为有的人他在半夜的时候和小冰倾吐心声,因为他那一时段找不到好朋友可以说。因为人们的社交是存在空间的,是有空隙的,不能够得到完全满足,所以他需要小冰,所以这不是用来取代,而是用来填补。

在创造力方面也是这样,我们原来觉得纺织面料设计不缺人,但后来和很多企业交流过后才知道,和我们原来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们接触过几个企业,整个非洲三分之一的花布都是由它们提供的,每年需要大量的、成千上万种新的布的纹样设计,但是实际上这些企业找不到好的设计师,因为一个设计师在这种企业里面最多干两年就会辞职,因为他的设计枯竭了,强度非常大,最后发现用人工智能反而是最佳方案。

问:接下来微软小冰下一步会怎么走?接下来小冰的重点会在哪里?

李笛:一方面是18岁的小冰,有具体产品形态的小冰,我们会继续让她无处不在,产品不断创新、交互不断创新,这是第一条线。第二条线就是我们微软最擅长的角色,去赋能支援第三方。

我们基本上从今年开始明确这两条线,然后逐渐的把我们的重心主要挪到第二条线上来,也就是赋能,当然第一条线我们显然不会停,因为小冰包括在中国、日本已经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产品了。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