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山火210天后才熄灭,我国33年前为何能用28天
今天新闻发布消息,澳大利亚大火在燃烧了210天后,终于熄灭,扑灭这场大火的是30年来最大的一次暴雨。
这场大火目前已经造成至少33人死亡,2500多间房屋和1170万公顷土地被烧毁。葬身火海的动物更是不计其数,考拉甚至可能面临“功能性灭绝”。
而早在上个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就警告称,席卷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产生的烟雾将绕整个地球一圈。
这场大火最让民众诟病的,就是澳大利亚总理竟仍旧在去年12月按计划前往了夏威夷度假,国内各政府部门也上行下效,只顾着相互推诿责任,而不及时救助火情,导致这场山火持续了7个多月。
反观我国,在33年前的大兴安岭也曾发生过一场特大型山火。但那个时候,没有先进的灭火工具,没有完善的灭火措施,甚至连消防人员都严重不足,却靠着上下一心、军民一体,仅用了28天,就扑灭了这场熊熊燃烧的“天火”。
1987年的那年冬天,一个叫费翔的英俊小伙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了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这首歌很快便火遍了大江南北。
但谁也没有预料到,仅仅几个月之后,1987年5月6日的这一天,在中国最北部的大兴安岭,真的烧起了一把大火,一把令5万同胞流离失所的大火。
这场大火和澳大利亚的山火一样,除了气候原因,还有重要的人为因素。在事后勘察发现的5个起火点中,有4个都是野外吸烟造成的。
最后1个也是最重要的起火点在古莲林场,直接肇事者叫汪玉峰,是到林场干活刚刚13天的一个河北农民。
他在启动当时已被禁止使用的割灌机时,引燃了地上的汽油,割灌机也着火了。他没有迅速地扑灭它,而是拖着机器跑了七八米,等救援人员赶来时,火势已经无法阻止。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错误举动,引发了建国以来毁林面积最大、伤亡人员最多、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森林火灾,被称为“无声的战斗”。无数经历了那场火灾的人民,只能用“天火”两个字来形容它。
“和一般人想象的不一样,那火根本就不是漫过来的,而是从天上‘飞’过来的。”当年大兴安岭地区常务副专员、目前已经退休的张举这样描述。
在八九级狂风的呼啸下,一大团一大团的火焰被高高抛向天空,飞越一百多米宽的大林河,席卷了整个漠河县城。
据事后统计,当时的最大风速达到了每秒17米。还不到1个小时,拥有4万多人口的漠河县城就变成了一片火海,全城覆灭!
到5月7日,大火又相继烧毁了图强林业局、阿木尔林业局、西林吉林业局等漠河县境内的三个林业局,烧毁活立木蓄积高达3780万立方米!
根据事后统计,这场森林火灾过火面积124万公顷,烧毁各种房舍达63.65万平方米;受灾居民1万多户,灾民5万余人;大火中丧生211人,烧伤266人;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10亿元。
这场火灾在后世被称为“五.六”火灾,而其严重性堪称“世纪火灾”。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纪念馆中的日历,时间凝固在1987年5月6日
与澳大利亚总理在山火发生后照常度假不同,我国政府在收到大兴安岭火灾消息的第一时间,就立刻行动了起来。
国家先是迅速成立了“大兴安岭扑火救灾前线总指挥部”,并且下达了这样的指示:“不准冻死一人,也不准饿死一人。要让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医疗、有学上。”
大兴安岭地委、行署林管局也紧跟着下达命令:“各医院火速腾出床位,通过各种渠道组织药品器械,立即运往灾区。”
驻军加格达奇235医院5月7日夜晚接到命令,仅用47分钟就组成一支医疗队奔赴灾区。
与此同时,沈阳军区所属各部队的6个医院也接到军区命令: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速度奔赴大兴安岭火灾现场。
接着政府紧急调动全国资源,29个省市自治区收到消息后也立即行动,组织救火队携带救火器材和医护人员一起奔赴灾区,同时组织食品、衣物和各种救灾物资运往灾区。
5月12日,林业部扑火领导小组救灾办公室开始收集全国各地向大兴安岭灾区人民捐献的资金、物资,并立即送往灾区。到9月15日,共收集捐献的人民币241.3万元、粮食32.84万斤、救灾物品36.5万件。
在火灾发生后,国家共投入救灾和医护人员5.88万人,物资不计其数。虽然还没有专业的灭火飞机,但是却调来了很多架直升机等在灾区上空不停盘旋,空投下大量食物、饮水、生活用具和医疗器材等。
这场严峻的大火之所以能在短短28天内就被扑灭,灭火速度让世界都为之震惊,可以说是与政府在灾难发生后的紧急反应,以及各个部门相互之间的积极配合,是分不开的。
大火烧到漠河县城时,漠河县委书记和漠河县长顶着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四处奔波,做了大量工作。到最后,两个人的嗓子都完全哑掉了。紧接着又开始组织维护秩序、抢救伤员、救济灾民,还冒着生命危险乘吉普车冲进火海救人。
大兴安岭地区常务副专员、当时还在加格达奇的张举也在5月6日收到消息的当晚,连夜坐飞机赶往漠河。因烟雾让能见度变得非常差,还没到塔河飞机就被迫降落,在盘旋中还差点撞上山。
之后一行人改坐汽车,直到第二天早上八点才到达塔河县城。在县城外面遇上了同样被挡在塔河城外的大兴安岭军分区司令员、政委,还有加格达奇铁路分局的局长。
几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坐上一个火车头,只挂一节车厢, 向塔河县里冲。在冲进去的过程中,都能看到火焰就在车身周围炸开。
好在有惊无险地进了塔河县城,见到当地领导后,军分区司令、政委留下来组织保卫塔河,张举继续带着几个人向漠河冲,就这样艰难地冲进了漠河县城。
而直面大火的消防官兵此时面临着更加艰难的局面。
当时的防火硬件设施极其落后,全大兴安岭地区面积达8.46万平方公里,火情瞭望塔却只有31个,风力灭火机只有301台。
林区道路很少,防火隔离带也很少,着了火就连成一片。
按张举的说法,河流上没有桥,有时眼瞅着对岸着火,就是干着急过不去。
打火人员上山打火,就是拿着两个咸菜疙瘩,背着一口袋饼干。
后来担任漠河县森林消防大队队长的郭喜军,当年是漠河县护林中队副中队长。这个中队最高峰时有105人,又管林政,又管防火。而就是这样一支身兼双职的中队,是漠河当时唯一的一支专业森林灭火队伍。
火灾发生时,护林中队里仅有30人,郭喜军兼任队长。当时他们没有1台风力灭火机,唯一的灭火工具就是所谓的“二号工具”——就像我们常用的拖把,只不过上面绑的不是布条,而是橡胶条。
郭喜军2007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说道,“那个火要是放到现在,我们有200多人的灭火队伍,有那么多风力灭火机,有那么好的消防车、水泵、水枪,还有森警大队的支,不出一两个时辰,也就被彻底打灭了。”
可惜33年前的那个时候,他们什么都没有,只有30颗悍不畏死、一往无前的勇猛心脏。
直到后来,其他地区的森警战士陆续前来支援,他们的压力才大大减轻。几万余人在茂密的森林之中披荆斩棘,打出了宽达30米的灭火带,清除其中的树木和野草等易燃物,使得森林大火只能到此止步。
无数消防战士在灭火过程中因吸入过多毒烟晕厥或死亡,还有无数战士连续几天几夜灭火却连一口水都喝不上,更有数不清的战士在灭火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烧伤。
水,可找到水了。在烈火中穿行一昼夜,扑灭了五处山火的森警战士,在一条小溪边趴下就喝。
这场大火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被扑灭,是无数前线领导以身作则的成果,更是无数消防官兵悍不畏死的结果。
在这场大火发生的过程中,有不少民众被紧急疏散,撤离此地,但也有不少的人民群众坚决留下来,使用着简陋的工具,加入了灭火大军的队伍中。
此外,还有无数的民众,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5月7日晚7时许,大火袭来的时候,物资能源公司经理、党员张志奎,副经理、党员张庆田,油库主任、党员张连法,党员张土新、雷海涛等先后赶到西林吉桥北油库,那里贮有1300吨汽、柴油,一旦发生爆炸,将把整个桥北居民区夷为平地。
他们组成了一支13人的扑火队,誓与油库共存亡。
距离油库300米处的贮木场已成一片火海,附近的民房也都在燃烧,随风而起的树皮、干草带着火炭飞落到油库附近,危险无处不在。
张庆田带着4名职工守卫在油库周围,与天上飞来的火、地上蔓延来的火搏斗。
20台灭火器的药粉用光了,他们就用树枝打;树枝烧着了,他们就用衣服扑;衣服烧烂了,他们就用脚踩。
“油罐里挥发出来的气体遇火可能引爆油罐,必须把罐口封死,不让油气跑出来。”张志奎带着7名职工爬上油罐顶,裹住石棉被,死死坐在油罐盖上。
7个小时过去了,到8日凌晨2时,罐区附近的民房烧光,贮木场木材烧尽,大火对油库的威胁解除,他们13个人全都瘫倒在了地上。
不管是亲自参与灭火,还是遏制起火隐患,或者是捐献钱财物资,此时此刻,每一个尚有余力的国人,都投入到了这场罕见的大火中,贡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
众志成城,汇溪成海,最终在最短的时间内迎来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33年前,在那个物资设备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在面对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山火时,我们没有依赖国外的灭火设备,没有依仗国外的救援队,更没有指望着上天降雨等奇迹发生。
却靠着上下齐心、军民一体、全力以赴、共赴危难的态度,成就了“28天灭掉一场世纪山火”的记录,真正创造了一个奇迹。
反观澳大利亚,他们有着先进的救火设备,专业的灭火队伍,然而火灾开始的时候不加重视,政府部门漠不关心,毫不作为。以至于最终只能靠天降大雨来灭火,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让人为之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