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950年代(5):艾森豪威尔 做将军战功彪炳,做
1952年秋天,美国人民等待着自罗斯福以来第一位共和党总统上任。艾森豪威尔,这位战功彪炳的五星上将,成为美国总统后干了些什么?对世界又产生了何种影响?
结束朝鲜战争:艾森豪威尔入住白宫时,朝鲜战争双方虽已停火并经过多次谈判,但仍然没有达成共识。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1953年4月16日,艾森豪威尔发表题为“和平的机会”的演讲,他说:
“让我们挑明我们真正要提出的东西……双方撤回在各地的军队……那些地方,在联合国的监督下自由选举……现在,让我们开始对话,让我们谈论一些地球上每个人都能理解的事。这就是我们的提议。如果你方(苏联)有什么建议,我方愿意听到回应。”
从艾森豪威尔与助手谈话的笔记中,我们也能粗略了解他当时的想法:
“我们正在进行的军备竞赛会带我们走向何处呢?最糟糕的结果是通往原子弹战争,最好的情况也是掠夺地球上的国家和人民辛苦得来的成果。
现在还有一条路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裁减军备。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人有吃有穿、有房可住、有病可医、有学可上。”
艾森豪威尔理性的呼吁终于把双方又拉回到了谈判桌上,和谈重启的最后阶段,进展缓慢。78岁的韩国总统李承晚差点让和谈毁于一旦,他拒绝考虑任何分裂朝鲜的协议,即使没有支援,他也准备跨过鸭绿江,就算面对灭亡也在所不惜。
据亚当斯回忆:
“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费尽唇舌,不断努力呼吁李承晚保持理智,并让其了解美国不会为了朝鲜统一而引发世界大战。”
最终,李承晚让步了,虽然停战条款谁都不满意。37个月的血流成河后,朝鲜半岛将恢复原状。
当一位记者问艾森豪威尔的感受时,他说:
关于台湾“战争结束了,我希望我的儿子尽快回家。”
1950年6月,杜鲁门在派遣军队前往朝鲜半岛时,宣布了白宫对台湾中立化的决定。
朝鲜战争结束后,艾森豪威尔不赞同杜鲁门的观点,他不仅解除了该规定,还鼓励台湾对大陆发动牵制性进攻。
艾森豪威尔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直到他发现国民党并没有实力控制台湾海峡,连装装样子都不行。美国的一些政界人士不同意他的政策,担心这会使美国陷入战争。于是,他急忙表态:
“请允许我澄清一下,我方下达该命令并没有侵略意图。”
可是在1955年1月,艾森豪威尔却正式签署了《“台湾”决议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安全条约,此举对未来产生了广泛而严重的影响。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他,台湾也许早就回来了。
为消除种族隔离而做的努力1954年5月17日,美国最高法院对一批公共教育公平案重新审理后,将宣布判决书。首席大法官沃伦宣布:
“只因为种族不同,就将他们(黑人孩子)从年龄相仿、条件相当的孩子中隔离出来,会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其社会地位的低下可能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无法磨灭的伤害……我们的结论是,在公共教育领域不允许“虽然座位隔离,但地位平等”之说存在。隔离教育设施本身就是不平等的。”
该判决书宣布后,学校的种族隔离就是违宪和违法的。可是,美国南部各州并不买账,他们中捍卫白人至上的人多不胜数。最高法院宣判一周后,种族主义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像瘟疫一样大肆传播。
虽然在艾森豪威尔总统的指挥下,有许多州实现了部分合校,但有些州的情况却并不乐观。这些州长们顽固不化,他们用“州主权”和“干预权”来反对联邦法律的实施。
最残忍的事件发生在学校,黑人孩子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野蛮斗争,他们也受到了恐吓威胁。
1957年秋,阿肯色州的小石城中央高中将迎来9名黑人学生。9月4日,当些黑人学生入学时,州长居然动用国民警卫队封锁学校,禁止他们入学。
艾森豪威尔总统得知后,立即下令阿肯色州的国民警卫队暂时收归联邦政府管理。虽然国民警卫队已经撤离,但白人种族主义者仍然拿着枪守在学校门口。
9月23日,艾森豪威尔总统向全国发布电视讲话:
“根据宪法赋予美国总统的权力,我命令所有妨碍执法者马上停止或结束抵抗,立刻解散。”
接着,他宣布将派遣精锐部队——101空降师到小石城平定骚乱,维持秩序。
9月25日上午,9名黑人学生在101空降师的武装护卫下,昂首挺胸地走进了小石城中央高中。这9名黑人学生从此被称为“小石城九勇士”。
1956年11月,艾森豪威尔再次竞选美国总统,并以近1000万票的领先优势赢得了竞选,得以连任。
这一年,民主党中参加副总统候选人竞选的人中就有约翰·肯尼迪,差一点赢得竞选的他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实际上,在副总统提名中失败是肯尼迪一生中最为幸运的事情,他在演讲台上风度翩翩的讲话为他赢得了一大批支持者,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肯尼迪。
有人对肯尼迪说,到了1960年选举时,他将轻松获得副总统提名。他干脆地说:
“我不会再竞选副总统了,我下次会竞选总统。”
1961年1月,担任了八年总统的艾森豪威尔离开了白宫,美国人民选出了他们最爱的总统:约翰·肯尼迪。
作为美国五星上将、盟军欧洲远征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对二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美国总统,他的功过在各国人民心中各有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