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宗教领袖到一国之主:霍梅尼是如何夺取伊朗
伊朗的精神领袖哈梅内伊,也就是实际上的一国之主,哈梅内伊传承的是霍梅尼的衣钵,霍梅尼才是奠定伊朗今日格局的最关键人物。
仅仅在40年前,伊朗还是个君主制国家,统治伊朗的是国王巴列维。
巴列维时期的伊朗,推行现代化改革,伊朗国力上升,是中东地区数一数二的强国,号称世界第九大经济体。
但现代化和世俗化改革是把双刃剑,巴列维虽然面上风光,步子却迈得太大。
它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被急剧拉大。接受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就必然要接受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能适应的人能赚取利润,不能适应的人财富则进一步被剥夺,沦为赤贫。对伊朗大部分底层民众来说,他们无法一下子适应这个转变,于是纷纷破产,国王失去了来自底层的支持。
除了经济上,文化上的开放对伊朗传统文化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
在国王和王后带头下,伊朗的贵族和富裕人群不再严格遵守教法,开始信奉西方价值观。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伊朗女性,她们开始摘掉头巾,走出家门,参加工作。其中观念比较新潮的,开始穿着背心短裤或是比基尼泳装,
这在占伊朗人口大多数的虔诚教徒看来与渎神无异。
巴列维政权开放自由是事实,民众反对也是事实,这是霍梅尼等人的基础。
霍梅尼在从政前,一直在神学院担任讲师,是一名顶尖的学者。
直到1961年,阿亚图拉阿布·卡西姆·卡沙尼,霍梅尼成为新的阿亚图拉,取得了领导地位。
霍梅尼反对巴列维国王的改革,成为政府的反对派,为此他多次遭到逮捕,并且在1964年以后,在外流亡了14年。
虽然身处国外,霍梅尼却越来越受到国内民众的推崇,被视为精神领袖,霍梅尼也始终号召伊朗人不要妥协,对抗巴列维政权。
虽然霍梅尼领导的反对派如此强大,但是国王毕竟还握有军队,如果军队开始镇压,那么叛乱很有可能戛然而止,但是在这关键时刻,本应是伊朗最坚定盟友的美国却背后捅刀,直接让巴列维政权丧失了统治力。
在一系列的机缘巧合后,霍梅尼夺取了政权,并将政权维持到了现在,而霍梅尼的核心支持者就是穷人。霍梅尼上台后,将很多伊朗企业国有化,掌握了国家的财政大权,并依靠发福利的方式来赢得穷人。
伊朗穷人每月都能领到各种各样的补贴,比如水电补贴和石油天然气补贴等,光石油补贴每月就有18美元,在当地这数字并不算小。
除此之外,伊朗还实行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虽然由于总体水平较低服务质量并不好,但是穷人享受服务的成本确实低了。
霍梅尼以神权统治赢得了穷苦人民的支持,但这同样是把双刃剑。
伊朗的经济从此开始走下坡路,加上美国的不断制裁,更加雪上加霜。而福利的保证则又使人们变得懒惰,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如果削减福利,又会引发更大的不满。
现在伊朗面对的最大问题,不是来自美国,而是来自国内,这也是鲁哈尼政府锐意改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