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3岁被北大录取,海子对她赞赏有加,后加入美
13岁、北京大学,这在普通人眼中绝对是不会联系到一起的事情。但对于才女田晓菲而言,却成为了现实。1971年,出生于冰城哈尔滨的她,或许是继承了父母从事文字工作的天赋的缘故,在随着父母来到天津后,当时只有4岁的她便已经开始展露有别于常人的文学天赋。酷爱文学,笔耕不辍,接连5本诗集出版,也很快让她名声大振。
但这也只是她“开挂人生”的发端。13岁时,当我们普通人还只是一个初中生,在想着自己未来要做什么的时侯,她已经凭借自己卓越的诗歌才华被北京大学西语系破格录取。
都说人生而平等,但此刻相信众多的观众与小编我的感觉一般无二,总要有人充当凑数的分母,亦必然就有人会成长为分子。很残酷,也很真实,这大抵才是我们生活本来的模样。
在北京大学,我们心中担忧的“伤仲永”故事,也并未在田晓菲身上出现。而她带给我们的却是一座座令人难以攀岩、唯有高山仰止的成就。
当她在北大校园内结识了一样身为诗人的海子之时,作为学长,更作为诗人,海子看到田晓菲的作品之时说道:如果你能够坚持,你将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要知道同样作为天才,海子15岁考入北大。虽然海子一生短暂,但当时的海子在近代诗歌之中的地位已然是超然的。此时的海子没有文人相轻,有的却是对这个才女的欣赏与赞许,可见她的出色。
16岁时,恰逢北京大学九十年华诞,她的《十三岁的际遇》既有少女对北大的憧憬,又有少女对自己能力的信任,一句“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更像是天才对自己一生的注脚。这篇文章不仅成为了她少年时的代表作,也入选了国内中学课本。
1989年,海子卧轨自杀,也正是这一年她完成北大学士学业。她不能理解是什么让海子最终选择了放弃。对人性、价值的思索,也最终让她决定继续追寻属于自己的目标,出国深造也成为了她的选择。从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到哈佛大学,这样一位才女用了8年来证明她的优秀。1998年,27岁的田晓菲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也正是在哈佛比较文学系学习期间,她与导师斯蒂芬欧文相识。作为导师的欧文,并未在田晓菲的学业中展露自己的情感,但或许是出自相同的志趣,爱好诗歌,喜欢汉语言文学,让这样一对师徒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题,随着相处时日的增多,也便暗生情愫。
就在田晓菲毕业后,斯蒂芬欧文向田晓菲表白了。对于导师斯蒂芬欧文,身为学生她仰慕她的博闻强识、才华横溢,对于同样满腹才华的她而言,她必须承认或许欧文就是上天安排给她最好的那个。
尽管此时,田晓菲不过27岁,斯蒂芬欧文已经53岁。她还是选择了依从内心,在1999年最终二人走向了婚姻的殿堂。为此,田晓菲也放弃了中国的国籍,加入了美国国籍。
肯定有人会想,成为人妻之后,她有没有泯然众人矣?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在传统之中,相夫教子似乎是中国女性的绝大多数的选择。但田晓菲却非但没有,反而是在学术上持续发力。在2003年时,田晓菲出版了《秋水堂论金瓶梅》,书中更是有着对《金瓶梅》的别样解读——我喜欢里面的个个人物,他们都是文字里面的人物,是生龙活虎的人物。
或许我们会对她放弃国籍、嫁给导师诟病,但就其作品而言,也当得才女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