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这位重庆社区干部有个超强大脑,心里装着本“

2020年,对重庆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年初,社区488户居民房屋综合整治全部完成,居民陆续搬进新居。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却冲淡了乔迁的喜庆。

疫情防控期间,谢兰从大年初一开始,她就带头包楼入户排查,将居家隔离、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员留给自己“上门”,带领128名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志愿者连续奋战28天,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目前,社区无一例确诊或疑似病例。

这位重庆社区干部有个超强大脑,心里装着本“

▲谢兰挨家挨户上门排查,测量体温

超强大脑,她心里有本“防疫台账”

谢兰是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也是地道的邢家桥人。当社区干部十多年来,辖区4000余户家庭10000多名居民,每家每户的情况,在她脑海里有个大数据。社区居民都说谢书记有个超强大脑,上至老年人下至几岁小孩儿,她都认识,芝麻大的小事,也不会忘。

“吴二妹,我刚去过你爸爸家,他说一切都好,让你安心在家。”2月7日,谢兰带着工作人员进行入户摸排。摸排完成后,站在门外聊了几句。

为啥要聊?谢兰说,吴二妹叫吴燕,平时经常去探望同住一个社区的老父亲。疫情当前,为了让吴燕少出门,所以社区干部们走访时,就会专门把老人的情况告诉吴燕,让她安心。

“对辖区居民、商户进行了拉网式排查,详细登记走访情况。对未排查到的家庭,采取电话、多次上门走访的方式,直至取得联系。”从大年三十,谢兰和同事们连续奋战至今。早上六七点钟到社区,有时候熬更守夜制作宣传表格到凌晨两点,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每天步行超过2万步;一栋栋楼,一层层,一户户排查,上万次敲门……谢兰说,数字的台账记录防疫信息,社区干部心里的“台账”记录每位居民关心的事,把他们关心的事解决好,防疫工作才能做扎实。

创新方法,传帮带逐渐转变老年人观念

“不要出门,出门一定要戴口罩……”高音喇叭、宣传横幅、宣传单,连续多天,各种各样的宣传媒介向居民们传递着防疫知识,谢兰最关心也最担心的是辖区的老年人。邢家桥社区是两江新区直管区域内最早建成的安置房小区,约40%的居住人口为老年人。

“社区内老年茶馆、麻将馆较多,老年人聚集在一起,更易感染。从入户第一天起,社区便加强了此类场所的宣传排查。”老年人是易感人群,接受信息的途径有限,疫情下,不是人人都能引起重视。谢兰说,为了做好老年人的宣传,社区特别针对老年人生活习性,制作《给老年朋友的一封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老年人传递信息。

“我没病,不戴口罩没得事……”在劝离劝退人群的时候,有些老年人并不理解社区工作人员。

今年70岁的李爷爷,犟脾气,他对疫情防控反感,始终坚信自己不会得病,也不戴口罩出门,谢兰多次上门,吃了不少闭门羹。

“他犟,说明我们社区干部对他思想工作还没彻底做通。”谢兰也“犟”,一根筋,一次又一次上门给李爷爷做工作。“少一分感染风险,社区就多一份平安。”谢兰带着社区干部们一次次上门,制定一对一监管机制,先通过对李爷爷家人进行防控知识宣传,再通过家人传、帮、带逐渐改变了其观念。如今,家人出门扔垃圾,李爷爷还不忘叮嘱:“把口罩带起哦。”

这位重庆社区干部有个超强大脑,心里装着本“

▲工作中的谢兰(左)

“百变超人”,从社区书记到“陪聊”

说话语速超快,走路带风……谢兰做事麻利,是一位风风火火的女汉子。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志愿者……从拉网式排查,到防疫宣教,再到联防联控,谢兰好似“百变超人”,哪里缺岗,她火速顶上。

“在社区整治时,很多志愿者挺身而出,这一次抗疫,辖区120余名志愿者主动请缨。年龄最大的67岁,最小的20来岁,大家挨家挨户排查。”抗疫期间,谢兰最惦记的还是辖区的弱势群体,低保户、残疾人、独居老人……他们的一日三餐能否得到保障?

“我们成立了20多人的网格队伍,也是我们的党员志愿者队伍,每天把服务送到家。买菜、订餐,有任何需求,我们都会一一满足。保证他们不饿着,不冻着,在家好好的。”抗疫防疫阶段,辖区低保户肖军(化名),智力残疾,与91岁母亲居住在一起,为保障二人防疫期间生活状况,谢兰变身“跑腿帮”,每天上门查看情况,为他们代买代购生活用品。

“谢书记,我们‘关’了好久了,什么时候才能出去啊。”疫情防控期间,社区陈婆婆给谢兰打来电话。陈婆婆说,在家看电视看得眼花,睡觉睡得脑壳痛,实在不知道在家干什么了,很无聊。

虽然是小小的抱怨,但谢兰记在了心上,立马从社区办公室出来,戴上口罩,上楼去找陈婆婆,瞬间变身“陪聊”。

“他们这个时候可能就是需要找人聊聊天,我们入户做工作,陪他们吹吹龙门阵,摆摆现在的疫情,翻出权威部门的报道给他们看看,告诉他们现在抗疫防控形式真的严峻,道理说通了,他们也就明白了。”谢兰说,为了让辖区居民足不出户了解社区防疫动态,社区划分了10多个网格,组建微信群,社区消毒防疫有了新动态,都会第一时间在群里分享,居民们足不出户都能知晓,让他们心安。

“比起家人,社区现在更需要我们”

“书记你好!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随时听从召唤,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党员志愿者孟吉伦发来的微信。

“我是一名党员,在这个时候不能退缩,如果党组织需要,或有任何工作安排,我定当全力以赴!”这是栗道勇发来的微信。

……

这样的微信在谢兰的手机里很多。随着大家纷纷“请战”,迅速凝聚起了一支有力的队伍。

今年是谢兰扎根社区的第18个年头,每年的年三十,她从未在家吃过一顿团年饭。

“老公也在基层一线,每年年三十都要值守。以前女儿还小的时候,年三十那天,基本上都是把她‘寄存’在亲戚家,等我们夫妻俩下班了再去把她接回家。”后来,谢兰的女儿也成了一名基层社区工作者,她开始理解父母,在她看来,父母并不是狠心丢下她,不陪伴她,而是为了更多家庭能平安团圆而选择坚守岗位。

这个年三十,谢兰和老公、女儿奋战在抗疫防控第一线,4岁的外孙重复着女儿的童年,这个春节依旧过着“寄存”的生活。

“我们不是最困难的。”谢兰说,社区老书记邓美清,儿子工伤卧床不起,儿媳只能独自照顾刚出生的孩子;社区还有两位干部春节原本计划到外地度假,接到防疫工作通知后,毫不犹豫退票返岗……大家都放弃了休假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全身心投入工作。“疫情不散,我们不退。我相信大家团结一致,一定会赶走病毒。”谢兰说。

重庆晚报·慢新闻爆料邮箱:3159339320@qq.com

——END——

重庆新闻网·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小平/文 受访者供图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