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重庆解放碑的钟藏了这么多的秘密,历史的
解放碑
重庆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也是外地游客来重庆游玩必到的景点之一
在一堆国际奢侈品牌店铺的环绕下
它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每天来逛街的人络绎不绝
但是你们注意到碑上的钟了吗?
你知道它的故事吗?
▼
可能很少有人会注意到,碑上的钟由瑞士著名的手表制造商劳力士(Rolex)在2007年主动捐赠,并使用至今。
现在的钟以电池为动力,是一整套——有1个母钟和4个子钟,通过GPS接收器连接,使时钟的时间始终与格林威治时间保持一致。
现在的钟,不仅走得准
而且还如同放大的夜光表
可以清晰地看到指针指向
但在之前,解放碑的钟可没这么“靠谱”。上世纪70年代,解放碑大钟有时会停摆,有句歇后语“解放碑的钟——不摆了”,貌似就是由此而来。
上世纪四十年代四个大钟从巴黎越洋而来
1941年12月31日,原市中区都邮街广场建成一座碑形建筑,名“精神堡垒”。
精神堡垒
抗战胜利后,重庆市决定在“精神堡垒”旧址建“抗战胜利纪功碑”。1947年8月竣工。重庆解放后,“抗战胜利纪功碑”开始改建。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题名“人民解放纪念碑”,这就是现在的解放碑。
1947年,抗战胜利纪功碑建成的历史性时刻
解放碑顶有设有警钟、探照灯、风向器和方位仪等,唯独缺计时功能的大钟。重庆解放前的市长张笃伦找到天主教重庆教区,希望教区捐赠4个大钟挂碑顶,教区立即与法国巴黎联系,由此,重量超过1吨的4个大钟漂洋过海来到重庆,装上解放碑。
解放碑使用的第一代大钟如今保存在若瑟堂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大钟运转要靠拉绳上发条
解放碑分5层,每天早晨,重庆教区若瑟堂都要派人进碑,抓紧如鸡蛋粗细的麻绳,使劲把绳子另一端垂地、拴有约100公斤重的铁铊,拉上位于塔顶的大钟背后机械位置。
若瑟堂有4个大钟就得拉4根这样的绳子,拉每根绳子的时间约半小时。待铁铊缓缓下坠,产生的牵引力就给大钟上发条——大钟运转的动力来源。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4个大钟从解放碑撤下,换上计时精确、不需人力上发条的石英钟。
上世纪80年代的解放碑时钟
2000年斥资20多万元改造时钟
2000年,斥资20多万元对时钟进行了改造,变为由电脑控制,以电源作为动力。此次替换下的这部时钟是由烟台塔钟厂生产的,由嘉陵集团出资,因此钟面还有“嘉陵集团”的字样。更换后,时钟一直走时正常,直到2005年,偶尔会出现走时不准的情况。
2006年的解放碑大钟
2007年,老钟的合同到期,“劳力士”主动捐赠出一套时钟,表示愿为中央商务区作贡献。这也是在我市公共场合首次使用进口钟表。了解完解放碑大钟的历史,接下来态妹带大家走过解放碑这座丰碑的风雨历程。
上世纪40年代
由于抗战物质缺乏,精神堡垒采用木料建造,经不起日晒雨淋,不到两年就倒塌。国民政府将其拆除,只剩街心草坪,就在当中立上一根旗杆,悬挂旗帜。
抗战胜利后,为了纪念中华民族和重庆人民为抗日战争全面胜利作出的牺牲和贡献,重庆市政府于1946年10月9日提出,在原精神堡垒的旧址上,建立抗战胜利纪功碑。1947年10月10日“双十”节时,纪功碑竣工落成。
上世纪50年代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1950年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改题“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为解放碑。
50年代的解放碑
上世纪60年代
解放碑是全中国唯一的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国家纪念碑,以纪念重庆对于国家的伟大贡献。
60年代的解放碑
上世纪70年代
解放碑作为重庆的城市象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重庆人的成长。
70年代的解放碑
上世纪80年代
1981年,重庆首次进行航拍,此时解放碑依然那么高大地矗立于城市中央。注意到红色条幅上的字了吗?
80年代的解放碑
80年代解放碑夜景
上世纪90年代
步入90年代,解放碑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这时期,商圈得到了迅速发展。
90年代的解放碑
90年代的解放碑
如今的解放碑
解放碑周边区域被确定为重庆CBD的硬核,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中间,昔日的全城最高建筑如今却显得如此渺小。
2005年的解放碑
如今的解放碑